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Ⅰ):儒

第三节 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Ⅰ):儒

“儒”的来源

据章太炎说,“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1],而胡适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说儒》,则认定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2],于是,关于“儒”的起源就成了一桩公案,种种说法相继而起。近来,又有人从《周易·需卦》的卦辞中考证,“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即《仪礼·士冠礼》中的“殷冔”、《诗经·大雅·文王》中“常服黻冔”的“冔”[3],也有人考证“儒”之起源,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4]。这些复杂的考证还在进行,至今未能有一个公认的结论,不过,从思想发展上看,我比较倾向于“儒”起源于殷周时代参与仪礼操持的巫祝史宗一类文化人。

把儒士视为巫祝的后人,并没有半点对其不恭的意思,其实孔子自己也曾经说过,自己和巫觋有很深的关系。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中有一篇《要》,其中就引了孔子的话说,“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为什么与史巫同途?据孔子解释,巫是“赞而不达于数”,史是“数而不达于德”,“赞”通“祝”,《易·说卦》“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数”是历算推步星占一类知识。可见孔子也认为他自己与巫祝史宗是同出一途,只是他从“祝”、“数”进一步求“德”,所以他说自己与史巫不同,“吾求其德而已”,“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5]。所以,《说文》说儒是“术士之称”,这原并不是凭空之辞[6]。

“儒”注重服饰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