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传统的延续与更新(Ⅲ):道
道者:并非后人想象中的一个流派
前期道者的各种取向与思路
道者与儒、墨不同。如果说,儒者与墨者在战国初期都已经是“显学”,故而初具思想流派的雏形,那么道者在当时却未必有一个传承脉络明确的流派,甚至思想也不那么一致与清晰。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儒者以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墨者以组织中的上下关系,均可以在时间轴上理出他们在思想史上传承延续的轨迹,而道者则几乎无法确定其起源及传续的痕迹,只能说当时有一批知识人有一种大体一致的思考路数和思考兴趣,这大体一致的思路和兴趣就成为一种思潮。
《汉书·艺文志》里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禀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1],这一段话在过去常常被视为比附,但是近年来,一些有关古道者言的简帛文书相继出土,使人们认识到道者一流与古代史官所执掌的天文历算知识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看到了作为整体知识背景的阴阳五行与道者思想的纠葛。史官在古代中国,既掌史事之记载,也要掌星历占卜之验证,对天人时空有深切的体验,正如《庄子·天道》所说,“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2],他们体验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然后把这个“道”推衍到社会与人类,这是道者的一个共同思路,换句话说,他们思路的起点是从“天道”开始的,然后才从这里推衍出一个知识系统。
“道”的思想以及从“道”的思考衍生出来的一整套处理宇宙、社会与人生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在公元前五至公元前四世纪前后的渐渐出现绝不是孤立的突兀的。如果非常粗略地划分的话,大体上是好几类相近但又略有区别的思路,《国语·越语下》中的范蠡思想,《越绝书》中的《计然》等,多少都有些半是阴阳数术半是道者的色彩,他们是把对宇宙天地的揣摩和理解,作为他们的自然与社会知识的基础和依据,最后的落脚处,还是在以“天道”确认那些解决现世问题的知识的权威性;而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管子》中的若干篇,则已经把这种尚偏重于实用的知识与技术范畴的思路引向了对宇宙观念、制度建设、个人生存各个方面的理论思考;而《老子》思考的中心则是通过宇宙之道的体验,追寻对天道、世道、人道的全面而终极的理解,到了《庄子》,更偏向对于“人”的内在精神超越和自由境界的探寻。这三种思路,第一种可能应该称为“古道者之学”,第二种近于后来的所谓“黄帝之学”,第三种近于后世所谓的“老子之学”。当然,在这三种思路之外,还有很多游移在三者之间各有不同的道者,也许它们未必在思想上或传承上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彼此之间有很多差异也有很多重叠,但由于它们有较为一致的思路,所以后人大体上用“道家”这一称呼来指称他们。
黄帝之学:宇宙、天象之理的推衍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