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秋战国时期,据说在诸侯、大夫和平民生活中有所谓的“六艺”,而这“六艺”中的礼、乐、射、御、数、书等知识中,除了实用性的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外,最重要的精神性知识大约仍然是殷周时代沿袭下来的,历算与星占为主的天象之学、龟策为主的预测之学、象征为主的仪礼之学,在贵族的庙堂中它们影响了诸侯贵族的观念,在平民的生活中它们主宰了百姓的行为,因而凡是可以介入社会发生影响的知识人,大体都对此有所了解。
(一)历算之学与星占之术。这是日者一类文化人对天象及其所象征的灾祥、吉凶的知识和技术,而所谓“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就是指这批文化人。首先,他们要负责制历颁历,如要安排闰月,《左传》文公元年所说置闰月关系到“礼”,因为它是一种秩序的象征,即“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如要安排告朔,《左传》文公六年说这也是“礼”,因为这是“正时”,而正时是为了做事,这与厚生、生民相关[1]。其次,他们要负责四时之祭祀,《左传》桓公五年记载,“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2],就是说,夏正的寅月、巳月、酉月、亥月有四种大祭,如果不按时,就会受到他们的指责和批评;再次,他们不但懂得历法和岁时之祭,而且要观察天象、记录云气,《左传》僖公五年记冬至日视朔时就说,“凡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必书云物,为备故也”[3],为的就是验证祥瑞和灾异。最后,他们还要观察星辰,占验吉凶,《左传》僖公五年中,卜偃就为晋国灭虢占星,称“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九十月间必能灭虢[4],他们对天象的观测和对人事的分析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天事恒象”即天道以象征的方式把人间的吉凶暗示给人们,彗星出现与“除旧布新”,火星出现与人间火灾,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5],这种观念由来已久而且根深蒂固,公元前564年,士弱在论宋国火灾时就曾说到,宋之预测火灾,根据鹑火、大火二星之行踪而且事先祭祀,这是殷商以来的知识,“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6],其实何止殷商的后裔宋国,像梓慎望氛而知宋有乱、蔡有丧,裨灶从星象预言陈国的命运,都说明这种知识的普遍性。
以龟策预言吉凶的知识
(二)以龟策预言吉凶的知识。在当时,大到战争的胜负,迁都的利弊,小到人之生死,娶妻之合适与否,都要由占卜来预测,从《左传》记载可以看到,公元前645年秦军攻打晋国,要请卜徒父以筮来占卜胜负之数;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要迁都到绎,也要问卜于史;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听说齐侯生病,就让卜楚丘占卜他什么时候死,而晋献公要把伯姬嫁给秦国,则让史苏来占卜这一决定的吉凶;公元前581年,晋侯生病,便让桑田巫来为自己占卜,看看是否可以痊愈[7]。这些以“卜”、“史”为名的就是以这类知识为职业的文化人,尽管诸侯可以不听他们的劝告而固执己见,但是,他们的意见大多数场合还是有效的,这种有效说明了这类知识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就是这种知识还被人们所信赖,用《左传》僖公十五年韩简的话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8],他们相信,宇宙就是这样产生的,而龟、筮就是对宇宙的结构和演生的模拟,自然是应该信任的,春秋末年,宋国伐郑,赵鞅就向巫卜询问是否可以出兵救郑,占卜的结果是“遇水适火”,他就问史赵、史墨、史龟,这三个人以五行关系、赵鞅的名字、姜姓的历史等等知识,借助“火”、“水”的象征意味告诫赵鞅不可伐宋,只可攻齐,而阳虎又以《周易》占筮,指出卦爻辞有“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而帝乙是商王,宋是商之后裔,帝乙有祉吉之兆,那么不可以伐宋,于是赵鞅就打消了伐宋救郑的念头[9]。其实直到很晚也仍然如此,像二十多年前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也记载了很多例子,直到秦汉时代,人的禁忌还是很多,常常要求助于占卜者以“定嫌疑,决是非”,因为他们自己一时还无法用理性来判断前途和命运。
(三)仪式的主持与意义的解释。周王室既然已经失去了思想与文化的权威地位,诸侯就开始各行其是,仪式也常常发生混乱,于是一些诸侯国的文化官员就运用自己的知识对仪式进行解释和批评,一半是为了维护传统,一半是为了新建秩序,以姬姓嫡传的鲁国为例,如臧僖伯为鲁隐公讲解“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的仪式,众仲为鲁隐公讲解仪式乐舞中“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的制度,臧哀伯对鲁桓公讲解大庙陈设及仪礼的意味,御孙批评鲁庄公娶哀姜而用币是违背仪礼等等[10],似乎都在维护传统的仪式规范,但是很显然,春秋时代以来,人们已经不再墨守陈规,而是对古代的仪式有所损益,如鲁国是周公后裔,可以举行天子等级的郊天之礼,但是经过占卜,发现结果不好,于是竟然擅自免去了牛牲祭献,而不举行郊礼[11];公元前612年六月发生了日蚀,鲁国本不应该伐鼓用牲于大社,而是应该由天子来举行祭祀禳灾,诸侯只能“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结果鲁国却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大社祭[12],可见随着天下秩序的变化,关于礼仪制度的知识也开始变化,正是在这种变化中,仪式的象征意味和等级制度需要文化人来重新加以修订和界说了。
仪式的主持与意义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