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徵引书目
主要徵引书目
一、基本文献之部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二十五史》,中华书局校点本。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绪初浙江书局本,1985。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校点本。
《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排印本,1988。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庄子集释》,郭庆藩,中华书局,1978。
《墨子间诂》,孙诒让,中华书局,1986。
《列子集释》,杨伯峻,中华书局,1979,1985。
《大戴礼记解诂》,王聘珍,中华书局,1983。
《公孙龙子悬解》,王琯,中华书局,1992。
《荀子集解》,王先谦,《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
《鹖冠子》,陆钿注,《道藏》本。
《文子要诠》,徐慧君、李定生,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山海经校注》,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越绝书校释》,李步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楚辞补注》,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
《新语校注》,王利器,中华书局,1986。
《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中华书局,1989。
《盐铁论校注》,王利器,中华书局,1992。
《说苑校证》,向宗鲁,中华书局,1987。
《说文解字义证》,桂馥,齐鲁书社影印本,1987。
《白虎通疏证》,陈立,中华书局,1994。
《论衡校释》,黄晖,中华书局,1990、1995。
《张衡诗文集校注》,张震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潜夫论笺》,汪继培,中华书局,1985。
《王弼集校释》,楼宇烈,中华书局,1980。
《曹植集校注》,赵幼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阮籍集校注》,陈伯君,中华书局,1987。
《太平经合校》,王明,中华书局,1960。
《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中华书局。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杨明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1978,1982。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锷,中华书局,1984。
《大正新修大藏经》,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台北。
《正统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
《敦煌宝藏》,黄永武编,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
《高僧传校注》,汤用彤,中华书局,1992。
《弘明集》,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
《广弘明集》,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
《纬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5。
《中国方术概观》,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银雀山汉简释文》,吴九龙,文物出版社,1985。
《万物》,阜阳汉简释文,《文物》1988年第4期。
《引书》,张家山汉简释文,《文物》1990年第10期。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文物出版社,1974。
《老子甲本及卷后古佚书》,文物出版社,1974。
《定县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文子释文》,《文物》1996年第1期。
《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高大伦,成都出版社,1992。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1983。
《文选》,中华书局影印本,1977。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影印本,1958,1985。
《先秦汉魏南北朝诗》,逯钦立编,中华书局,1983。
《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
《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白氏六帖》,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初学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80。
《开元占经》,中国书店影印本,1989。
《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
二、今人著述之部(按汉语拼音顺序)
A
艾兰(S.Allan):《龟之谜》,汪涛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爱利亚德(Mircea Eliade):《世界信仰与宗教思想的历史》(Histoire des Croyances et Idees Religieuses,Ⅱ,Paris,1978),日译本《世界宗教史》,岛田裕己、柴田史子译,筑摩书房,东京,1991,1992。
安居香山:《中国の神秘思想》,平河出版社,1988。
安居香山:《纬书の成立とその展开》,国书刊行会,1979。
B
白川静:《中国古代文化》,中译本,文津出版社,台北,1983。
白鸟库吉:《西域史研究》,岩波书店,东京,1981。
坂出祥伸:《中国古代の占法——技术と咒术の周边》,研文出版,东京,1991。
本田成之:《支那经学史论》,弘文堂书房,1926;中译本,孙俍工译,题作《中国经学史》,中华书局,1935;江侠庵译本,题作《经学史论》,商务印书馆,1934。
伯希和:《牟子考》,冯承钧中译文,《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五编,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95。
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长时段:历史与社会科学》,中译本,载《资本主义论丛》,顾良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5。
C
蔡雁彬:《从诫子书看汉魏六朝终制观的演变》,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2期,江苏古籍出版社。
蔡尚思:《中国思想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9。
陈方正:《从体用看中国古代科学》,载《二十一世纪》1997年4月,总40期,香港。
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
陈梦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学报》十九期。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中华书局重印本,1981。
陈久金、张敬国:《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文物》1989年第4期。
陈槃:《谶纬溯源》,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1本,1947。
陈槃:《秦汉间之所谓符应略论·序言》,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6本,1948。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北京,1996。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1985;
陈黻宸:《陈黻宸集》,中华书局,1995。
陈晋:《说文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7;
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1期。
陈启云:《两汉思想文化史的宏观意义》,载《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下册,中华书局,1995。
陈启天:《韩非子参考书辑要》,中华书局,1945。
陈剩勇:《东南地区夏文化的萌生与崛起》,《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南京。
陈世骧:《想尔老子道经敦煌残卷论证》,《清华学报》新一卷第二期,台北,1957。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陈观胜(Kenneth K.S.Ch'en):The Chinese Trans formation of Buddh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日文译本题《佛教と中国社会》,福井文雅、冈本天晴译,金花舍,东京,1981。
陈中凡:《陈中凡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大藏出版株式会社,东京,1990。
赤冢忠等合编:《思想史》,大修馆,东京,1968;中译本,张昭译,儒林出版社,台北,1981。
D
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福武书店,1978。
大渊忍尔等:《敦煌と中国道教》,《敦煌讲座》第4种,大东出版社,1983。
大渊忍尔:《老子道德经序诀の成立》,《东洋学报》四十二卷1—2号,东京,1959。
蒂利希:《文化神学》(Paul Tillich:Theology of Culture),中译本,陈新权等译,工人出版社,1988。
狄百瑞(W.T.de Bary):《中国的专制政治与儒家思想》,载《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76。
町田三郎:《吕氏春秋·解说》,讲谈社,东京,1987。
杜金鹏:《说皇》,《文物》1994年第7期。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Prasenjit Duara,Culture,Power 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王福明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
F
范祥雍:《满城汉墓铜壶释文商榷》,《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
方豪:《中西交通史》,岳麓书社重印本,1987。
费正清、赖肖尔主编:《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芬加勒特(Herbert Fingarette):《孔子:神圣的俗人》(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Harper and Row,Publishers,New York,197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重印本,1984。
冯继仁:《论阴阳堪舆对北宋皇陵的全面影响》,《文物》1994年第8期。
冯时:《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载《考古》1994年1期;
佛克(Alfred Forke):《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其天文学、宇宙论以及自然哲学的思辨》,英文本《The World 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Their Astronomical,Cosmological and Physico-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s》,原作为Probsthain's Orieintal Series第十四卷出版,London,1925。日文本题作《支那自然科学思想史》,小和田译,生活社,东京,1939。
傅飞岚(Franciscus Verellen):《超越的内在性:道教仪式与宇宙论中的洞天观》,中译本,载《法国汉学》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傅剑平:《周易需卦探源》,《中国文化》七辑,香港中华书局,1992。
傅斯年:《傅斯年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傅斯年:《傅斯年选集》,台北,文星书店,1967。
福井康顺:《东洋思想研究第四》,收于《福井康顺著作集》,法藏馆,1990。
福井康顺:《道教の基础的研究》,《福井康顺著作集》第1卷,法藏馆,1990。
福井康顺等:《道教》,中译本,朱越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福井文雅:《中国思想研究と现代》,隆文馆,东京,1992。
福永光司编:《中国中世の宗教と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2。
福永光司:《道教における镜と剑》,载《道教思想史研究》,岩波书店,1987。
福柯(Michel.Foucault):《知识考古学》,日文本《知の考古学》,中村雄二郎译,河出书房,1981,1994。韦遨宇中译文,载《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福柯(Michel Foucault):《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张廷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福柯(Michel Foucault):《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iences,New York,Vintage/Random House,1973)。参见日文本《ことばと物——人文科学の考古学》,渡边一民、佐佐木明译,新潮社,东京,1974,1992。
弗雷泽(J G.Frazer):《金枝》,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7。
G
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巴蜀书社,1995。
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1989。
葛瑞汉(A.C.Graham):《孟子人性论的背景》,见《Studi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Singapore.1986。又,本文曾经刊载在《清华中国研究杂志》,台湾新竹,1963。
葛瑞汉:《两个中国哲学家:程颐与程颢》(Two Chinese Philosophers:Cheng Ming—tao and Cheng Yi—chuan,London:Lund Humphries,1958)。
葛瑞汉:《列子译注:一部道家经典》(The Book of Lieh—tzu:A Classic of the Tao;A.C.Graha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60,1990)。
葛瑞汉:《道的论辩者:中国古代的哲学论辩》(Disputers of the Tao: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A C.Graham,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89,p.56)。
葛瑞汉:《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中国哲学中的‘是非’与‘有无’》(“Being”in Western Philosophy compared with Shih(是)/Fei(非)and Yu(有)/Wu(无)in Chinese Philosophy,AM,NS.7(1959)。
葛瑞汉:《鹖冠子:一部被忽略的汉前哲学著作》,杨民译,《清华汉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葛兆光:《背景与意义》,载《学人》第一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南京,1991。
葛兆光:《天崩地裂——古代中国宇宙秩序的建立与坍塌》,载《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葛兆光:《众妙之门——北极、太一、太极与道》,《中国文化》第3辑,香港中华书局。
葛兆光:《思想的另一种形式的历史》、《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中》、《古代中国还有多少奥秘》,分别载《读书》1992年第9期,1994年第10期,1995年第11期。
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平乐寺书店,1964,1992。
顾颉刚:《庄子与楚辞中昆仑与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顾颉刚:《史林杂识》,中华书局,1977。
顾颉刚等编:《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1982。
顾颉刚:《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文史》第二辑,中华书局。
关锋:《论墨子与杨朱学派》,载《中华文史论丛》第六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5。
郭丽英:《敦煌本东都发愿文考略》,《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耿升中译本,中华书局,1993。
郭丽英(kuo Li-ying):《中国佛教中的占卜游戏和清净——汉文伪经占察经研究》,中译本载《法国汉学》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郭沫若:《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
郭沫若:《释干支》,载《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卜辞通纂》,东京文求堂,1933;《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83。
郭沫若:《释祖妣》,见《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62。
郭宝钧等:《1954年春洛阳西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2期,北京。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78。
H
韩仲民:《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文物》1974年第9期。
汉森(Chad Hansen):《中国古代的语言与逻辑》(Language and Logic in Ancient China)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3。
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何柄松:《何炳松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
何丙郁:《太乙术数与〈南齐书·高帝本纪上〉史臣曰章》,《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二分,台北,1996;
何介钧:《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研讨会纪要》,《考古》1996年第2期。
何介钧、张维明编:《马王堆汉墓》,文物出版社,1982。
何兹全:《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原载《中国经济》二卷九期,1934。后收入《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1934—198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贺昌群:《贺昌群史学论著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文风书局,上海,1946。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7。
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中华书局,1982。
胡适:《胡适论学近著》,商务印书馆。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
胡厚宣:《记故宫博物院新收的两片甲骨卜辞》,《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厚宣:《重论“余一人”问题》,《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1982。
黄时鉴主编:《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黄一农:《耶稣会士对中国传统星占术数的态度》,《九州学刊》,香港,1991。
黄徵、吴伟编校:《敦煌愿文集》,岳麓书社,1995。
J
季羡林:《浮屠与佛》,《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1947,《再谈浮屠与佛》,《历史研究》1990年2期。
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道教刊行会,1955。
吉冈义丰:《永生ヘの愿い——道教》,东京,淡文社,《世界の宗教》第9种,1970。
吉川忠夫:《六朝隋唐时代における宗教の风景》,载《中国史学》第二卷,1992。
吉川忠夫:《静室考》,中译文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中华书局,1993。
吉德炜(D N.Keightley):《考古学与思想:中国的诞生》,陈星灿译,载《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1996。
加藤常贤:《中国古代の宗教と思想》,哈佛燕京同志社,日本京都,1954。
加贺荣治:《中国古典解释史·魏晋篇》,劲草书房,东京,1964。池田知久:《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研究》,汲古书院,东京,1993。
金受申:《稷下派之研究》,商务印书馆,国学小丛书本,1933。
金谷治:《中国古代人类观的觉醒》中译文,载《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6。
金谷治:《邹衍の思想》,中译文载《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6。
金谷治:《中国古代人类观的觉醒》,《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6。
金谷治:《汉初道家的派别》,《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中华书局,1993。
金正耀:《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研究》,《科学史论集》,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津田左右吉:《シナ佛教の研究》,岩波书店,东京,1957。
K
卡林诺斯基(Marc Kalinowski):《马王堆帛书刑德试探》,《华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康乐:《沙门不敬王者论——“不为不恭敬人说法”及相关诸问题》,《新史学》七卷三期,台北,1996。
康德谟(Maxime Kaltenmark):《关于灵宝的笔记》,中译本,载《法国汉学》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历史的观念》,中译本,何兆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科林伍德(R.G.Collingwood):《自传》(An Autobiography),中译本,题作《科林伍德》,陈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克拉莫尼克等:《意识形态的时代》,中译本,章必功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禚振西:《陕西户县的两座汉墓》,《考古与文物》1980年1期。
L
劳榦:《六博及博局的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5本,台北,1964。
勒高夫(Jacques Le Goff):《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张弘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6。
勒高夫(Jacques Le Goff):《新史学》,姚蒙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Ⅲ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ra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连劭名:《甲骨文“玉”及相关问题》,《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连劭名:《东汉建初四年巫祷券书与古代的册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6期。
李丰懋:《误入与谪降》,台北,学生书局,1996。
李富华:《佛书中的孝经》,《南海》171期,台北,1997。
李弘祺:《试论思想史的历史研究》,收于《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大林出版社,台北,198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译本,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李零:《中国方术考》,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李零:《包山楚简研究(占卜类)》,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93。
李零:《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3。
李零:《战国秦汉方士流派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2期,北京。
李锦全:《邓析、惠施、公孙龙思想初探》,《中山大学学报》1979年2期,广州。
李晓岑:《商周中原青铜矿料来源的再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十二卷三期,1993。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5。
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12期。
李学勤:《论凌家滩玉龟玉版》,《中国文化》第六期,1992。
李学勤:《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起源新证》,载《文物天地》1984年3期;
李学勤:《商代的四风与四时》,载《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李学勤:《帛书要篇及其学术意义》,载《中国史学》,1994。
李学勤:《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载《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李学勤:《商代通向东南亚的道路》,《学术集林》卷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李中华:《裴頠及其崇有论新探》,载《学人》第二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重印本,1989。
廖名春:《帛书释要》,《中国文化》第十辑,香港中华书局,1994。
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林巳奈夫:《中国古玉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91。
刘琳:《三张五斗米道的一部重要文献》,《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89。
刘绍明:《天公出行镜》,载《中国文物报》1996年5月26日。
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1996年第10期。
刘翔、陈抗等编著:《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
刘翔:《关于“有”、“无”的诠释》,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9年号,三联书店,1991。
刘钝:《大哉言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刘述先:《史华慈〈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评介》,《当代》1986年第2期,台北。
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三分,台北,1993。
刘英:《语言问题的基本观点》,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7年1期。
刘信芳:《中国最早的物候历月名》,载《中华文史论丛》5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刘祖信:《荆门楚墓的惊人发现》,《文物天地》1995年第6期。
刘昭瑞:《谈考古发现的道教解注文》,《敦煌研究》1991年4期,甘肃敦煌。
刘昭瑞:《东治三师、三五将君、大一三府、南帝三郎考》,《考古》1991年5期。
柳存仁:《道教前史二章》,《中华文史论丛》五十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柳田圣山:《初期的中国佛教》,中译本,载吴汝钧《佛学研究方法论》,学生书局,台北,1982。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1993。
吕宗力:《两晋南北朝より隋に至る图谶を禁绝する历史の真相》,载《中村璋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集》,汲古书院,东京,1996。
吕凯:《白虎通义の伦理体系》,日文本,载《中村璋八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集》,汲古书院,东京,1996。
鲁惟一(Michael Loewe)编:《古代中国文献:典籍导读》(Early Chinese Texts:A Bibliographical Guide,1993)。
罗汀琳:《敦煌佛经写卷题记之现实性》,《国际佛学研究》年刊创刊号,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台北,1991。
罗福颐:《临沂汉简所见古籍概略》,《古文字研究》第11辑,中华书局,1985。
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文献考古并重的剑桥中国远古史筹编述略》,载《汉学研究通讯》十四卷一期,总53期,台北,1995。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M
马伯乐(Henri Maspero):《道教》,川胜义雄日文译本,平凡社,东京,1978,1992。
马伯乐(旧译马司帛洛):《汉明帝感梦遣使求经事考证》,中译本,冯承钧译,载《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一卷,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95。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
马继兴:《双包山汉墓出土的针灸经脉漆木人形》,《文物》1996年第4期。
马世之:《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象天”问题》,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郑州。
马世长:《敦煌县博物馆藏星图、占云气书残卷——敦博第58号卷子研究之三》,载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83。
麦奎利(John Macquarrie):《二十世纪宗教思潮——1900—1980年的哲学与神学的边缘》,中译本,何光沪等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公司,1992。
孟旦(Donnald J.Munro,一译蒙罗):《早期中国“人”的观念》(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庄国雄等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蒙文通:《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
摩尔根:《古代社会》(1877),杨东莼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
牧田谛亮:《中国佛教史研究第一》,大东出版社,东京,1981。
牧田谛亮:《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平乐寺书店,东京,1957。
牧田谛亮:《疑经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6。
牧田谛亮、福井文雅编:《敦煌と中国佛教》,《讲座敦煌》之七,大东出版社,东京,1984。
牟润孙:《注史斋丛稿》,中华书局,1987。
N
楠山春树:《老子想尔注考》,载《老子传说研究》,创文社,1979;
楠山春树:《道家思想と道教》,平河出版社,1992。
P
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
庞朴:《六峜与杂多》,载《学人》第六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庞朴:《五行漫说》,《文史》三十九辑,中华书局,1994。
庞朴:《思孟五行新考》,载《文史》第七辑,中华书局。
平秀道:《纬书にぁらはれた道教の思想》,载《东方宗教》第7号,法藏馆,1955。
平田昌司:《唐宋科举制度转变的方言背景——科举制度与汉语史第六》,中文本载《吴语与闽语的比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蒲慕洲:《睡虎地秦简日书的世界》,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二本四分,台北,1993。
Q
前野直彬:《冥界游行》,《中国文学报》14—15辑,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
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卿希泰:《中国道教》,知识出版社,1994。
裘锡圭:《说卜辞的焚巫尫与作土龙》,《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裘锡圭:《寒食与改火》,载《中国文化》第二期,香港中华书局,1990。
裘锡圭:《说格物》,载《学术集林》卷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屈万里:《读周书世俘篇》,《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上册,台北。
R
饶宗颐:《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饶宗颐:《未有文字以前表示方位与数理关系的玉版》,《文物研究》第六辑,香港,1990。
饶宗颐:《天神观与道德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一分,台北,1978。
饶宗颐:《〈四千年前中国的文史纪实〉书后》,《明报月刊》338,340期,香港,1994。
饶宗颐:《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建初四年序宁病简与包山简——论战国秦汉解疾祷祠之诸神与古史人物》,海南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1995。
饶宗颐:《马王堆医书所见陵阳子明经佚说》,载《文史》二十辑,中华书局,1983。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香港大学中文系,1956,《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注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阮春荣:《佛教传来之道——南方之路》,日文本,雄浑社,1996。
阮春荣:《佛教的南方之路北渗山东南部》,载《故宫文物月刊》十四卷十期,1997年1月,台北。
S
砂山稔:《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平河出版社,1990。
三浦国雄:《洞天福地小考》,《东方宗教》五十一辑,东京,1983。
山崎宏:《北周の通道观について》,载《东方宗教》五十四期,东京,1979。
尚民杰:《隋唐长安城的设计思想与隋唐政治》,《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西安。
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古代中国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The Belkne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 London,1985)。
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中译本,张永堂译,载《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1977。
沈从文:《说熊经》,《花花朵朵坛坛罐罐》,外文出版社,1994。
沈建华:《从殷代祭星郊礼论五行起源》,中国国际汉学学术讨论会论文,1995,海口。
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谢维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
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宋恕:《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
松本文三郎:《牟子理惑の述作年代考》,《佛教史杂考》3—40页,创元社,大阪,1944。
孙昌武校正本:《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华书局,1994。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史》,中华书局,1994。
T
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科学出版社,1957。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90。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1978。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
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考古学报》1975年1期。
唐兰:《释示、宗及主》,载《考古社刊》六期,1937。
唐兰:《中国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1978。
唐君毅:《略论作中国哲学史应持之态度及其分期》(1940)、《中国哲学研究之一新方向》(1965),见《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重印本,1983。
汤因比:《历史研究》,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汤志钧等:《西汉经学与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
汤一介:《裴頠是否著有贵无论》,《学人》第十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田宜超:《虚白斋金文考释》,《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4期,上海古籍出版社。
田中智幸:《吕氏春秋小考》,载《中村璋八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文集》,汲古书院,1996。
W
窪德忠:《道教史》,中译本,萧坤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万方:《古代注病及禳解治疗考述》,《敦煌研究》1992年4期。
王煦华:《指物论诠释》,《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利器:《吕氏春秋平议》,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5期,北京。
王世仁:《明堂形制初探》,《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四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王梦鸥:《阴阳五行家与星历及占筮》,《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3本,台北,197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
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1期。
王范之:《吕氏春秋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
王宇信:《西周甲骨述论》,载《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文颜:《佛典汉译之研究》,天华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4。
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中华书局,1995。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1994。
渥德尔(A.K.Warder):《印度佛教史》(Indian Buddhism),王世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
威利(Arther Walay):《古代中国的三种思路》(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aliforlia,1982)。
威利:《论语》(The Analects of Con fucius,New York,1938)
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简惠美中译本,台北,1985。
吴廷璆、郑彭年:《佛教海上传入中国之研究》,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五辑,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6。
吴焯:《汉人焚香为佛家礼仪说——兼论佛教在中国南方的早期传播》,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6期,北京。
武内义雄:《中国思想史》,岩波书店,1957。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马王堆的再思》,《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1996。
X
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何倩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5、1989。
夏曾佑:《夏曾佑诗集校》,赵慎修校,载《近代文学史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中译本,邵毅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小林正美:《东晋期の道教の终末论》,载《中国の佛教と文化——镰田茂雄博士还历纪念论集》,大藏出版株式会社,东京,1988。
小野玄妙:《佛书解说大辞典》,大东出版社,东京,1936。
小南一郎:《天命と德》,《东方学报》六十四册,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2。
小南一郎:《汉代の祖灵观念》,《东方学报》六十六册,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4。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上海,1916。
兴膳宏、川合康三:《隋书经籍志详考》,汲古书院,东京,1995。
许理和(Erich Zürcher):《佛教征服中国》(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2 vols,Leiden,1959),日文本,田中纯男等译,せりか书房,东京,1995。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学生书局,台北,1976。
徐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北京,1960。
许地山:《道家思想与道教》,载《燕京学报》第二期,1927。
Y
雅斯贝斯:《智慧之路》,柯锦华等中译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阎步克:《乐师与‘儒’之文化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5期。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盐入良道:《忏悔のなぃ经典に依据した忏法》,载《中国の宗教、思想と科学——牧尾良海博士颂寿纪念论文集》,国书刊行会,东京,1984。
杨建芳:《玉琮之研究》,载《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2期。
杨泓、孙机:《寻常的精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杨宽:《论逸周书》《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1期,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杨联陞:《杨联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杨希枚:《先秦文化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杨曾文:《佛教般若经思想与玄学的比较》,《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4期。
姚舜钦:《秦汉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36。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
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考古学专刊丙种第四号,中华书局,1994。
奕丰实:《丁公龙山城址和龙山文字的发现及其意义》,《文史哲》1994年3期。
伊藤道治:《王权与祭祀》,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1995,海口。
虞世南:《北堂书钞》,中国书店影印本,1989。
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77。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7、1992。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0,1989。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76,1992。
俞伟超:《含山凌家滩玉器和考古学中研究精神领域的问题》,《文物研究》第五辑,1989。
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
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原载《文物》1980年5期,修正本载《向达先生纪念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
Z
泽田瑞穗:《地狱变——中国の冥界说》,修订本,日本东京,平河出版社,1991;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三联书店,1990;
张政娘:《文字与书法》,载《中国书法》第一期,1994。
张政烺:《满城汉墓出土金银鸟虫书铜壶(甲)释文》,《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
赵翼:《廿二史劄记》,世界书局,1939。
钟肇鹏:《谶纬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中嵨隆藏:《六朝思想の研究》,平乐寺书店,日本京都,1985,1992。
中嵨隆藏:《出三藏记集序卷索引》,朋友书店,京都,1991。
周策纵:《四千年前中国的文史纪实》,《明报月刊》336—337期,香港,1993—1994。
周策纵:《五四思潮对汉学的影响及其检讨》,载《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下册,中华书局,1995。
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义和团运动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张俊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周世荣:《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4辑,中华书局,1986。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朱维铮:《神州长夜谁之咎》、《复旦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朱维铮:《晚清的排荀与尊荀》,《学术集林》第四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诸亿明:《现存两部最古的图书目录》,载《文史知识》1982年第7期,北京,中华书局。
佐原康夫:《汉代祠堂画像考》,《东方学报》第63册,26页,日本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