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自在的人

在庄子一系的思想中,应该注意和理解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这种人生观念也有其宇宙的依据。在庄子一系看来,人是“天”之所生,应当顺应自然,“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任何外在的附加的东西都是多余的累赘的,“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歧,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一切都应当顺随其天所赋予的本来面目[22],这里的“性命之情”与孟子、荀子都不同,儒者把善良的道德理性或丑恶的情感本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准则当做“人”的根本依据,而庄子则把天赋的、自然的、自由的个体生命存在当做“人”的根本依据,所以他时时以“天”的自在境界来论证“人”的存在状态,而反对人为的道德和伦理原则对这种状态的损伤,所以他接下去又说,“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所谓仁义是社会开始远离朴素和混沌之后,无可奈何才形成的一种道德自律,正如《徐无鬼》中所说的,“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23],它并不吻合人的自然情感,尽管仁义的人很高尚,但他无法要求别人也如此,于是总是处在一种深深的忧虑之中,结果自己也被这些对于外在的反应所缠绕,失去了自然和自由。《秋水》中对天与人有一个解释,他说,牛马有四条腿是“天”,但牛马被辔络套住了就是“人”,庄子对这种自然与自由的丧失感到很悲凉,希望人类不要牺牲天性[24],著名的“混沌凿七窍”的故事就是在说,人的理性开发,就是人的自然丧失,人的欲望萌动,就是人的天性沦丧,所谓“人之不能有天,性也”,正是指这种被儒者称为根本的“人性”,在庄子看来,自然的“天性”消失以后,才会出现这种含有道德良知的“人性”,而“人性”的产生恰恰就断送了“天性”[25]。

超越价值标准:齐万物一死生

第二,这种人生观念有其历史依据。按照人的智性看来,善恶是非标准是客观存在,其实,这一套价值判断标准本来就是人自己创造的,但是人却把它当成了先天的存在,于是一套不经证明就拥有权威的价值系统就横亘在心里。儒者一流思想家以人在现实社会的生存与幸福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故而把人的内在理性与这一套价值系统画上了等号,符合这些价值的是真、善、美,而违背这些价值的是伪、恶、丑,可是,当庄子追问这套价值标准的来源,一直追寻到原初之思时,他就发现,这只不过是人类自己在画地为牢、刻舟求剑,他以为,世界上并没有一种绝对的价值,其实一切都是相对的存在,“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而且“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26],除了永恒的虚无是唯一的之外,一切都不是绝对的是或绝对的非,“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个人的生存也如此,“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27],生死是人所最难以忘情的关隘,生之长与死之迟是以时间来计算的,但是《齐物论》中却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用这种反常的话语打破了人们固执的时间,进入了与天地同体的无时间境界,就不再有所谓生死迟速,所以庄子用了“不知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和“妻死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要求人们超越生死界限而得到“达观”;功名是人所最梦寐以求的东西,在社会中实现价值的人们当然是以它来衡量自己人生的意义,但是《庄子》中却用了“楚庙堂之死神龟不如泥中拽尾之龟”与“梦中骷髅不愿返回人间”的两个故事,教人对这些外在于生命的成功表示鄙夷[28]。他希望用“齐万物,一死生”的思路,消解所有的理性与价值,使人们超越世俗,获得绝对的自然和自由。

第三,这种关于人生的思路是有其实用意义的。按照庄子的想法,人的“天性”是向往自然和自由的,就像鸟天然在深林,鱼天然在江湖一样,《至乐》中庄子说,一只海鸟偶然飞到鲁国郊外,鲁侯就把它迎入太庙,举行仪式、奏起音乐、享以太牢,但是鸟却“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29]。人也一样,人之所以有种种危难困惑,就是因为人进入了一个他不应当存在的,充满焦虑、繁杂、恐怖、争斗的社会,人的天性就被遮蔽和损伤,若能够回归到原初状态,回归与自然一体的原初之思,人就能够“全其天”。相反,若拥有了理智和知识,却有可能“劳形自役”,为什么?因为人一旦有了欲望和知识,就止不住贪鄙的念头和行为,一旦贪鄙的念头萌动、行为开始,他就免不了去伤害他人,每个人都有了这种念头和行为,就会互相伤害,彼此损伤,使人人处于紧张之中。因此,不如无思无念,无知无识,像原初时代的蒙昧和混沌。《山木》中庄子就说,“无所可用”的大树虽然茂盛却没有被砍伐[30],“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就是这一原因,在《人间世》里,庄子更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结论只能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31],“无用之用”是保全生命存在的永恒与精神境界的自由,可是,“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32]

通向自由境界之路

但是,这种关于精神的超越与生命的自由的思索在战国时代未免太不切实用了。且不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是在剧烈的变动中获取生存也并没有那么容易,何况社会是由无数人构成的,逍遥的漫游只是一种想象,而精神的自由更是一种幻想。当整个世界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空间尔虞我诈的时候,想象或幻想有了刺激的动力但没有了实现的可能;当整个世界都意识到了争取生存的实际意味的时候,就连想象或幻想都会改变,人们的思路,就渐渐从天上掉到地下,进入最为实际的思想。

[1]《荀子集解》卷十三,《诸子集成》本,238页。

[2]《老子》第四十五章。

[3]《老子》第十章、第五十章。

[4]参见本编第五节。

[5]《楚辞补注》164—166页,中华书局,1983。

[6]《文子·道原》,《文子要诠》,3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7]《文子·精诚》,《文子要诠》,51页。

[8]《文子·九守》,同上书,67页。

[9]《文子·符言》,同上书,92页。

[10]《庄子集释》卷一《齐物论》、卷七《达生》,96页、633页。

[11]参看饶宗颐《马王堆医书所见陵阳子明经佚说》,载《文史》二十辑,中华书局,1983。

[12]阿瑟·威利(Arther Walay):《古代中国的三种思考方式》(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p.51,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Califorlia,1982。

[13]《孟子》卷十四,《十三经注疏》2775页。赵岐注:“己之可欲,乃使人欲之,是为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之于己,乃谓人有之,是为信人,不亿不信也;充实善信,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充实善信而宣扬之,使有光辉,是为大人;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为圣人;有圣知之明,其道不可得知,是为神人。”

[14]《大戴礼记解诂》,9—11页,中华书局,1983。

[15]《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卷一,28页。

[16]《庄子集释》卷三,258页。

[17]《庄子集释》卷三,262页,郭象注:“寤寐自若,不以死生累心”。

[18]《庄子集释》卷五,462页。

[19]《庄子集释》卷二《养生主》,115页。

[20]《庄子集释》卷三,307页。

[21]《庄子集释》卷七《山木》,690页。

[22]《庄子集释》卷四《骈拇》,317页。

[23]《庄子集释》卷八,827页。

[24]《庄子集释》卷六,590页、591页。

[25]《庄子集释》卷七《山木》,694页。成玄英疏:“夫自然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耳,不为也,岂是能有之哉。若谓所有,则非自然也。故知自然者性也,非人有之矣”。同上,695页。卷八《徐无鬼》中所谓“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也是自然的天性优先于后天的人性的意思。866页。

[26]《庄子集释》卷一《齐物论》,66页。

[27]《庄子集释》卷六《秋水》,584页、585页。

[28]分见《庄子集释》卷一《齐物论》,112页;卷六《至乐》,614页;卷六《秋水》,604页;卷六《至乐》,617—619页。

[29]《庄子集释》卷六《至乐》,621页;又见《达生》,665页、666页。

[30]《庄子集释》卷七《山木》,667页。同样的意思,两次见于卷二《人间世》中,170—176页。

[31]《庄子集释》卷二《人间世》,186页。

[32]《庄子集释》卷九《让王》,9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