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和佛系
有一段时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各个地方都有不少小区被封闭管理。那么封闭起来,我们做什么?和朋友聊天,我问他这个问题,他说用手机玩麻将游戏,我不禁回忆起那时在乡隔离的我。
自2020年1月23日开始,到3月25日返回武汉的两个月期间,我读了约40本书,从3月5日开始,坚持不断地写作,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隔离在家,或在酒店,不能外出、不能聚会,可以认为是种逆境或者困境。其实,人和人的差距,并不来自顺境的作为,而是来自面对逆境时的态度。面对逆境,很多人选择“躺平”,还有很多人选择逆袭,态度不同,结果就大不相同。现在很多人喜欢谈佛系,谈佛性,也有很多朋友说我有点佛系,逆来顺受,不务正业,无所作为。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佛性和佛系的理解。
先说佛系,很多人眼中的佛系就是什么事情都是可做可不做的,开心就做,不开心就不做;喜欢了就干,不喜欢就不干;舒服了就有作为,不舒服了就无所作为。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年轻人,由于衣食无忧,表现就更为明显。其实这种心态也可以用一个核心词来形容,就是“爽”,爽了什么都可以,不爽的时候就什么都不行。
再说佛性,佛性的概念来自佛教,来自禅宗。我曾经到过一家寺院小住了一天,发现比丘和信众并不轻松,早晨要做晨课,中午要做午课,晚上还要做晚课。他们诵一段经文后,要向佛像磕三个响头,复又跪着诵经,如果是我,估计膝盖早就受不了了。以前总听人说,如果混不下去了,就去当和尚,先不说受戒要硕士学位,以混的态度,估计连一个信众都做不好,还去做什么比丘?人生态度不端正,抱着混的态度,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做乞丐起码也要早起抢个好的位置。
佛法的智慧很博大,我只是略知皮毛。佛法讲不执着,就是接受无常,也就是接纳变化,接纳生老病死,接受变幻无常。病毒肆虐,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无法阻止的,与其烦躁不安,不如接纳,正好可以把自己曾经照顾不到的爱好捡起,把曾经想做又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完成。道理很浅显,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都能够做到的。佛法讲施舍,讲给予,而佛系却是讲自我,就是根据我爽不爽,决定我的行为或者作为,其实就是讲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
对比佛系和佛性,佛系可以理解为无所追求的状态下无所事事,佛性可以理解为无所事事时依然有所追求,只是在有些追求无法达到时,转个方向,再做正向的选择。病毒蔓延时,有的人会做好自己的防护工作,即便被禁锢在酒店,被隔离在家里,也在读书写作思考,把往日因为忙碌无法独处完成的事情重新拾起来,依然在积蓄力量,提升自我,等待疫情结束重新上路。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有它的价值,就算是弯路,思考和总结都有其意义,怕的是你没有方向,也不去思考。佛系和佛性,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不相同,佛系只是不愿意作为的人为自己的不作为找的一个借口而已,而佛性是积极进取又接纳现实,依然有所追求的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这一辈子,最怕的就是无知,还喜欢自己欺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