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思考力之一:他人说
我们要作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往往会征求他人的意见,或者让亲近的人给我们出谋划策,当周围的人意见趋同的时候,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作出自认为最稳妥的决定,结果往往并不怎么好,甚至有时是错误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难道别人会害我,故意作梗吗?其实并非如此。
做创业导师以来,经常有人问,现在从事某某行业如何?有没有前途?能不能赚钱?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很难给出答复,因为这种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如果问题改成“我转行(从事)某某行业如何”,那么就能够做出分析,给出答案。问出某某行业是否有“钱途”的人,背后往往藏着投机的动机,而投机的结果基本都会失败,有可能一时得逞,但最终多会走向失败。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选择是这个行业好,我就干,不好就放弃。但现实是在任何行业,没有坚持不懈的行动,没有顶住压力的坚持,都很难出效果或者成果。因此对此类问题,我只是笑而不答,或者分析一下行业趋势,而不给出答案。任何行业,都有赚钱的,也有亏钱的。当今社会,冷门的行业如制造蜡烛依然有人在做,而且也很赚钱;热门的行业,曾经的共享单车,大多数入局者都没赚到钱便黯然离场。以上问题的核心应该是谁来做,凭什么做,如何做。提问题的人真正该关注的是干事情的人,也就是你、我、他。
我们平常非常在乎“他人说”,热衷于征求“他人说”,会参考“他人说”去做决定,但最终的结果并不好,因为我们忽视了最核心的因素“我想要”。
他人说的,往往不一定对,也许是对的,但不一定适合你,不管“他人”是资深人士,还是行业大佬。记得一次培训课上,我说我每天早晨坚持发一篇长文到朋友圈。培训的老师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善意地提醒我说,早晨发朋友圈要短,因为很多人早晨要上班,要送小孩,要赶车,没有时间去看长文。老师德高望重,见多识广,我差一点儿就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最终还是坚持了自我。为什么没接纳老师的意见改发长文为短句,是因为我深思了我的初衷和目的。我发朋友圈,并不是为了吸睛,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写作力,积累一定的素材,养成迎难而上的习惯。至于他人恭维,甚至转发,均是副产品,于是我坚持己见,将这个习惯保持了下来。现在跟很多朋友见面,朋友都会说,尽管没有点赞评论,但是他每天坚持看完。我表示感谢后说,如果有意见可以提,我来改正,或者问朋友看后有什么样的收获。朋友会答复我,能够引发他的思考。现代社会最不缺的就是信息,缺的是主见、是思考。能够引发朋友的思考,得到朋友的肯定和鼓励,我内心是愉悦的。
遇到重大事件,我们征求了他人的意见,但效果仍然不好,原因是我们将希望寄托在他人的选择上面。人有自恋的天性,很多时候我们去征求意见,只是为了获得认同而已,那么征求对象往往是跟我们价值观趋同的人。在同一个圈子,处于同一个思想高度的人,给出的往往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很难有不同的意见。人天生怕被否定,听不进逆耳忠言,或者很难找到提不同意见的人。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遇事咨询的都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而不是专业人士。如很多人择业的时候,明明从事的是高科技行业,咨询的对象却是在家务农的父母;明明打算创业,咨询的却是在一起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家庭遇到矛盾,想把日子过好,咨询的却是家庭破碎的单身离异人士,最终的决定和结果,都适得其反。
“他人说”是导致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想要”是引发成功的最大动力。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后一个因素,而寄托于前一个因素,忘记了成事的主体是“我”而非“他人”。他人说了,按照他人说的做了,最终事情没有干成,可以将责任归结于他人,自己毫无责任或者不用负主要责任。这背后的逻辑是人有推诿逃避的天性,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跟人性的弱点做斗争。
人世间,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尤其是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其次是“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接下来是听高人指点,而且能够让高人说真话,讲实话,自己还要有接受的态度,有理解的能力,还要能辨识什么人是真正的“高人”;最后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去行动、去坚持。
他人说什么都不打紧,最关键的是“我想要”,但还要与“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进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