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力

思辨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捷,但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难度却不断增大。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快捷的方式获取我们认为重要的知识,朋友间闲聊时,我们可以将从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转述一遍,一来显得我们没有落伍,二来显得我们知识还很渊博。但我们却很少思考过,这些信息(大多数人认为是知识)真正对改变我们的现状起到多少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自媒体长盛不衰,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将我们的动态、美照和我们的言论发布在网上,其中不乏很多独家爆料、绝密内幕,还有慷慨激昂的声明等等。是不是科学技术越发达,我们获取知识越来越容易,我看未必。我们在网络上花去了太多的时间,忘掉了一个使得我们能够与众不同的、重要的能力———思辨力。

人的大脑有两个特点,一是懒惰,二是健忘。我们太喜欢走捷径,太喜欢相信所谓的秘籍,甚至谦虚到非常愿意听从高人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却不去思考,丧失了辨别真伪、分辨是非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交换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作为社会人的我们不自觉地陷入了攀比(或者叫对比)的怪圈中,使得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我们渐渐地迷失了自己,成为随大流的一群人。

许多人习惯于盲从,而不会思考,别人买房我也买房,别人辞职我也辞职,别人创业我也创业,甚至别人离婚我也离婚,忘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自己到底要去向哪里。

盲从、固执以及偏执,是因为我们只能接受一种观点,很难接受另外一种观点。有时我们脑袋里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的观点,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我们往往只知其然,而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想所以然。如今许多读书会,专门将一本书的内容压缩到30分钟左右,我们跟着听书,看似我们听到了渊博的知识,等遇到新的问题,听到的知识依然无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有些人也看书,但是依然练不出思辨力。因为他们只是浅显地读书,把书中的内容当成别人的故事,或者只读一个类型的书,用于满足自己的喜好。只有读书多到一定的数量,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能开动大脑,分析对比,辨别是非真伪的时候,才叫学会了真正的思考。只读而不思考,读再多的书也是死读书。

读书最根本的用处在于改变自己。如何去改变自己,就是让人进入一个自成长的良性循环中,从来没有人只因为导师引导而变得出众,导师只能起点拨作用(传道授业解惑而已)。要改变自己,必须要建立起对这个社会的客观认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认知架构和知识体系,而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以被改变,大脑越来越习惯于以往的固有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30多岁的时候就提前进入中年危机的原因,不去学习、不去思考、不去改变自己是最根本的原因。

思辨力的辨,是辨别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但太多的人很难练就这个能力。是因为不愿意学习,不愿意思考吗?可能也未必。根本的原因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太多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只考虑自己,或者说只考虑一个小团队的利益,太多的人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每天关心的就是如何赚到多少钱,换多大的房子,坐多豪华的汽车,而忘记了去关注外界和社会,他们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就是对自己有没有利,对自己的小团体有没有利,如果没有,绝对不会花任何的精力和时间。没有了怜悯之心,没有了同理同情心,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终究还是为了自己。于是,我们不再关心社会朝哪个方向进步,不再关心自己能为社会做什么样的贡献,不会考虑社会和他人的需求和苦难。我们终究是活在社会里,活在趋势中,受各种各样的规律所约束,没有了分辨力,也就很难找到正确的方向。

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什么样的人叫明白人,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看来我们天生都不可能是明白人。懂自己和他人(人性),能够看清趋势(当然也包含历史、现状和未来),才叫明白人,或者说真正有了思辨力的,才叫明白人。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索取,只考虑自己,是不可能有思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