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之三:别把人当坏人
俗话说祸从口出。日常中很多的口角纠纷,都是因为我们讲话不注意造成的。下班回家,妻子说赶紧去洗手洗脸,我乖乖地去卫生间洗了手脸,然后跟妻子谈话时,她追问一句,手脸都洗了吗?我只好如实说,洗了也用毛巾擦了。妻子的谨慎小心我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如果是相交不深的人,估计已经话不投机,不会将谈话进行下去。但多年夫妻,早已习惯。
人都是追求安全感的,而在现实中时常会产生不安全感,为了让自己不受伤害,我们常常期望外界给我们眼见为实的范例,我们才真正放心,但现实却很难满足我们的要求。有的人,为了追求安全感,对于外界的人和事进行过分猜忌,朝着坏的一方面去想。有时候将自己假想的预判当成既成的事实,结果事情的发展就会朝着他既定的方向前进,最终验证了他的预言。
几年前,我们有一个项目要采购一家代理商的水泵,是第一次合作。在质保期,设备发生故障,要求对方来检修,对方说他的设备质量很好,绝对不会坏,坏了一定是我们使用不当导致的。无奈,我们自己将设备送到一家维修处去维修,自己承担了运费和维修费。质保期到了,对方打电话要质保金,接电话前,我想将我们花费的费用扣掉,剩余的支付给他。但对方在电话中说:“我们一般不跟民企打交道,特别像你们这样的小企业,最不讲信用了。”这个业务员我认识他已经近十年,一直没有采购过他们厂的设备,后来看他六十多岁,人看起来还算老实,而且他们厂的设备质量一直都不错,于是就有了这一次合作。被他一番辱骂,我挂了电话,毕竟没有人愿意被别人这样辱骂。挂了他的电话,他又不停地发来几百字的短信,最后我将他的电话交给其他同事处理,不再联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度的心理防卫,习惯性的预判,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关系。遇到满身酒气晚归的丈夫,如果妻子问一句,是不是陪领导接待客户了?也许丈夫会内疚地说一句:“跟朋友小聚了下。”碰到迟到的员工,本打算编一个借口搪塞,上级问一句:“最近是不是有什么难事,看起来晚上没睡好?”员工也许就暗暗下了早起的决心。放学后晚归的学生,家长问一句“是不是在学校把作业做完才回来的?”也许贪玩的孩子会说:“我错了,跟同学一起玩了会儿。”
我们总是把莫须有的负面预判当成事实,作为谈话的依据,作为我们下一步行动的基础,这样就会使得事情变得糟糕。员工心里有想法,有离职念头,你看到他表现异常,本该加薪提拔,延后;本该重视重用,取消。结果本还在犹豫中的他最终下定决心一走了之。
总是做出负面的预判,其实是一个人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因为他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说:我不够强大,不要伤害我,为了保护自己,我必须把你们当坏人,这样你们就没有伤害我的可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我们如果将提防之心用在身边所有的人,特别是最亲近的人身上,那么带来的不只是争吵,还有更多的麻烦。
同事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合作的基础首先就是互信,要建立起绝对的信任,才会有后续的愉快合作。如果总是把对方当坏人,实质上是不相信对方,将会给合作带来很大的障碍。
世界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坏,如果你感觉周围人全都是“坏人”,那么很有可能你也是一个“坏人”,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不是别人,而是你的心境。
一天,苏东坡与禅师佛印打坐,苏东坡问佛印看他像什么,佛印说施主像一尊菩萨;苏东坡又问,你知道我怎么看禅师吗?佛印说不知道,苏东坡说,我看禅师像一堆牛粪。苏东坡洋洋得意,以为自己赢了,佛印只回了一句“阿弥陀佛”。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就算是少部分坏人也不愿意当坏人,被别人认为是坏人。不要轻易地预判,更不要把你认为错误的假设当现实,否则事情一定会朝着你预估的方向行进。
人本性都是善良的,世界本来是美好的,如果你认为他人邪恶,世界脏乱,这个时候并不是他人和世界需要改变,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需要改变的是你的心境,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