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初三那年,我的初试成绩过线,有了复试考取中专或者中师的资格。那个年头,农村的孩子都盼着早点毕业赚钱,不再给家里添加负担,中专(中师)的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还高。考前复习的时间有大概一个月,那个时候是农历五月,正是“双抢”的时节,当年学校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说是复习,其实就是一群孩子拿着书本和复习资料在学校里自学,老师们则忙于自己家的农活。
由于父亲说当老师是“铁饭碗”,我就报考了中师,非常不幸,差6分落榜。事后回想自己复习过的资料,还有做的考题,如果有人指点,再怎么也能捞回6分,结果那年9月,我进了邻镇的农村高中,三年后,我考取了外省的一所二本院校。其实当年家里可以多出一些钱,选择自费上中师,但由于家穷,我没有提这个要求,父母也没有出这个主意。
高三寒假前,一次体检,因为误诊,我以为我没有了高考的资格或者考取了也不会被录取。寒假期间,母亲在家以泪洗面,我意志消沉,精神恍惚,当看着别人都在认真复习的时候,我迸发了一种想法,我认为我没有生病,于是换了更大的一家医院检查,被告知是误诊,可惜我白白地浪费一个月的时间。高三下学期开学,我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备考中。高考过后,我跟一位同学填写志愿,那个时候连省城都没有去过的我,更不懂那些拗口专业的意义,当我跟同学填写完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志愿,打算上交的时候,我们又将志愿拿回来,填写了所在地级市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想,万一本科没有录取,最起码还有个学校上。
分数出来了,同学过了重点线,去省会城市上学,我距重点线差8分,来到了江西的一所本科院校上学。当时也有过复读一年考取一所更好的大学的想法,但最终放弃了,谁知道下一年有没有上一年考得好?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可能不只我一个,当初在大学,同班同学因为考取的大学不是他心仪的大学,开学一周后选择退学复读,据说复读两年后终于考取了一所一本院校,但最终工作得如何就没有跟踪。
临近大学毕业,我们四处赶招聘会去寻找工作,当年我没有选择北上广深,目标地只有杭州、武汉和西安等城市。当时有一群同学来到武汉找工作,在洪山体育馆,有一家即将上市的国企招聘,很多同学问过工资后,连一张简历都没有投。当时我也没有想太多,投了简历,后来得到面试通知,那家企业在郊区,还没有通公交,我就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去面试,面试后被录用。毕业后回了趟家,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两天暑假,7月3日我去报到。当年10月,公司上市,我得到了500元的上市奖,在当时也不算一笔小钱,入职后的工资也没有像面试官说得那么少,年底还额外拿了两个月的奖金。在那家企业工作了接近两年,最终我选择了离开,但这两年的工作经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一直影响着我。2018年,在离开16年后,我拜访了现任总经理李总,李总在开会前抽出15分钟与我亲切交谈,并与我在他的办公室合影留念,直到会议要开始了李总才不得不送客。
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我随即放弃返回老家,4月8日解禁,我选择清明不回家扫墓。在疫情暴发的最初几日,我承认我恐慌过,也焦虑过,但紧张过后,日子还得继续过。2月2日,公司全员进入居家办公状态,由于很多工作无法开展,于是我开始看视频学习,累了就读书休息,读累了就拿出电脑写作。在乡下的61天,除了周末陪家人玩玩纸牌外,其他的时间也没有浪费。
在返汉申请通过后,我统计了滞留乡下期间的成果,读纸质书约40本,每天听书一个小时,累计写作约15万字,偶尔发在公众号的文章引来不少朋友点赞,其间写的三首诗还发表在“民建武汉”的公众号上。
3月24日返回武汉,在小区和工作的园区办理出入证后,返回公司准备物资,迎接检查。3月27日,区防疫指挥部验收通过,公司逐步复工。
脚下的路不可能都是平路,人生并非都是顺境,不要去抱怨生活虐待了你,也不要抱怨世事对你不公。当你坦然接受时,逆境也是顺境,当你刻意逃避时,一手好牌也会打得稀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