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和无知无畏

无知和无知无畏

前几日读完比尔·盖茨先生推荐的《事实》一书,书的开头提出了关于当今世界的13个问题,但来自全世界有代表性国家的抽样调查给出的答案的正确率,甚至不如黑猩猩随机给出的答案。我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大脑,但是我们的大脑往往没有那么靠谱,很多的时候大脑会欺骗我们,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表现得比想象中还要无知。

尽管世界上的局部战争依然时有发生,暴恐事件没有绝迹,但是我们生存的地球依然在逐渐变好,人均寿命在提升,意外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但由于媒体和互联网热衷于报道负面新闻,更多的正向事实被忽视。一架客机由于恶劣天气坠毁是一条新闻,但一架飞机安全落地,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更不可能成为一条新闻,甚至连一个谈资都算不上。

一个人的愚昧和偏见,均来自无知,但人要生存,要活着,必须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很少有人去思考。一次携妻儿参加了一个诗会,要返程了,妻子说还没有举办诗歌的交流和讲座就结束了。我说诗人们在云间漫步,诗歌的创作都已经完成,发布在朋友圈,晚间酒席间的吟唱,小憩时的交流,诗会已经圆满地完成。诗会,就是诗人的聚会,并不只是排排坐开个诗歌交流会。

以前码字,我不敢尝试诗歌,因为我认为诗歌不是常人能够去尝试的,直到读了一篇文章,说衣食无忧的人追求精神层面的生活,直抒胸臆、表达感情的文字就是诗歌,甚至压抑自己感情的文字,也叫诗歌,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诗歌。尽管现在的水平依然是业余中的业余,但管他那么多,自娱自乐也人畜无害,任他人去评说。

开始写作,始于朋友圈,后来开通了公众号,到如今还吸纳了不少粉丝。我们都以为写作是作家的专属能力,其实是错误的认知。曾经有一位成名的作家对一位文学青年解答如何写小说,就说了一句“开始写啊”。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99%的努力,加上1%的天赋,但我们更愿意放大天赋,而不愿意去行动,把自己的无所作为归结于没有天赋,而不愿意承认自己懒于行动。

十年前,一位朋友说他打算创业,说等有一个大的项目落地,赚到的利润能够支持新公司两三年的运营费用就开干。但是十年过去了,朋友依然边抱怨边上班,很多个差一点就成功的项目依然差一点就成功。当初我离职创业时,手头也并没有十拿九稳的单子,而是很多朋友知道我开公司了,开始介绍项目给我,慢慢地公司也就活下来了。到底是先有项目后开公司,还是先开公司后有项目,如果不勇敢地跨出第一步,不要说成果,连探求答案的资本都没有。

人与人的差别,不在于无知,而是基于无知基础上的无畏。如果我没有无畏地走出那一步,估计现在依然在原来的单位一边抱怨着,一边不情不愿地敷衍着工作,早就变成了一个怨夫。

我对朋友说,我的改变,第一步始于创业,第二步在于走进培训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无知变得有知,开始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目和讲义中引用的书目。从开始的艰难阅读,到如今的广泛阅读,再到动笔写作,一步一步深入下去。

很多人不去培训上课,不去阅读学习,有一个理由就是老师讲的都是骗人的,书上写的都是假内容。我其实想说,你不听,你怎么知道老师是“骗子”?不读几本书,怎么知道什么书是好书,什么书是坏书?我也读过一些价值不高的书,那是后来读到一定程度,有了分辨力,才辨别出来的。不开始阅读,只会人云亦云,永远没有分辨的能力。

我现在也在写作,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写作,肯定是想把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展示出来,如果不是,我完全可以去干其他有价值的事情,我想很多的作者或者作家估计有和我一样的初心。

有一位应届硕士生,毕业后就结婚生子,等小孩三岁时找了一家单位上班。年底时抱怨在单位的收入不够她养家糊口和还房贷,还要伸手向家里要,愤而辞职。

职场上,老板是为结果埋单,而不是为学历埋单,也没有人规定硕士生刚毕业赚取的薪水就必须能满足他所有的欲求。有的人只想着赚钱,却不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老板谈理想,他说画大饼。冯仑讲过,好的老板,既谈钱,也谈理想,但如果你眼里只有钱,没有理想,那么老板的理想就成了你眼里的大饼。

我们人人都是无知的,特别是在自己不专业的领域,要治愈无知,就要去行动,行动的前提就是无畏。但现实中思想上是巨人、行动上是侏儒的太多,而行动上的巨人,最终都变成了真正的巨人。

无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于我们无知的无知,以及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