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观之四:心智的成熟
某日和几个朋友聊天,一个朋友谈到孔夫子的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位朋友说到“四十不惑”,说是到40岁时就没有了困惑,很多事情都想通了。我对中国古典文集读得不多,理解得也不够透彻,个人的理解是到40岁的时候,我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知道了自己有很多事情做不到,而有很多事情可以努力去办到。网络搜索,对“四十不惑”的理解为:到40岁的时候,我们对很多的事情有了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等等。
其实这句话,是孔夫子对自己人生的回顾总结,而不是适用于所有人,也不是每个人到了相应的年龄都能达到相对应的境界。我曾不止一次地在相关的书本上看到一句话,大体意思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越的人,心智模式要完全成熟,也需要到40岁。
对于心智模式的成熟,我们很多人有很大的误解。对于一个人来说,18岁只是生理上的成熟;到25岁大脑才真正地发育完善;三十而立并不是成家立业那么简单,而是在30岁的时候能够拥有一技之长,完全养活自己;到40岁的时候,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短板,哪些事情自己办不到,从而选择自己优势所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50岁,才是一个人人生收获的高峰期;60岁的时候,完全可以不用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判中,真正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70岁后,由于生理的衰老,欲望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所以才能做到随心所欲。
孔夫子的这句名言,是他自己对他一生的回顾总结。孔子的天资可谓极高,而且日日精进,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外界诱惑存在,才达到了如此的高度。反观现在,有的人不努力不进取,却想当然地达到孔夫子的高度,甚至曲解了其本意。如果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只是道听途说,而不是自己去探索,其所获得的“阉割”了的信息,不足以让自己成长,更不用说成熟。
心智的成熟,并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