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二)
2016年以前我也看书,但没有养成习惯。现在回想起来,不去读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曾经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能够应付当时的工作;另一个方面,由于无知,或者是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
关于读书的故事,我讲如下三点:
读书得到了什么
以前认为读书无用,除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外,还因为不知道提升自己。男人一般是看不到家务活儿的,以往在家里,妻子交代我干什么,我一般都会拖到睡觉前才干,因为这些不知发生过多少争吵。后来听樊登讲家庭关系,说家庭女主人在乎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在乎你对她的态度。听完后,我在家里干活既卖力又勤快,基本上没有为此再吵过嘴。工作上,以前开会讲话的时候非常啰唆,特别是刚创业的时候,会议开得很长,却没有什么重点,很多不重要的内容不断重复,让同事反感,还浪费时间。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脑袋里装的词汇量少,等到用时就捉襟见肘。后来读书多了,就开始写作,近年我写的文章,多次在武汉民建公众号上发表,而且公开场合的演讲能力、讲课水平也大有长进,近年我入选武汉创业天使导师团,受聘为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的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授。因为读书,我得到了不少的荣誉。
我是如何读书的
读书就像长跑,在刚开始养成习惯的那段时间非常困难,很难专注,很难坚持,但是当那一段艰难的时期过了,养成了习惯,就会容易很多。我一般从一些专业平台选书,或者在听名人访谈录的时候,根据名人推荐的书籍选书。成年人的学习是学以致用的,只看自己喜欢的书远远不够,关键你要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我读书一般都是精读,不会跳过章节,这个做法是跟曾国藩学习的,我一般不轻易拿起一本书,只要开始读就一定要读完,否则容易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我读书不太注重质量,因为我们读书不只是学习知识,还为了改变认知。书读多了,你会发现有很多观点会在不同的书里出现,读多了,很多的东西就理解了。我一般不在上班的时候读书,而会在早晨起床、中午饭后、晚上睡觉前、周末没有外出的时候,还有出差的旅途中读书,特别是放长假的时候,我的阅读量反而相对更大。压力非常大的时候,或者不顺心的时候,我就会拿起一本相对薄的书,然后从头到尾看完,等书看完,情绪也就平稳了,边看边思考,很多烦心的事情也就想清楚了。
读书有什么用
近些年我阅读的各类书籍有500多本,而且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效率也越来越高。我感觉读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如下问题。
少犯错少走弯路
人的一生,要成长,就是不断地重复犯错、认错、改错的过程。少犯错,不犯大错,犯错后迅速改正,是很多高效人士的做法。看很多的名人传记,看历史故事,如果你愿意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你就能避免他们曾经犯过的错,他们也提供给你解决问题、克服难题的方法。如果我们不去阅读,不去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靠我们自己的实践去积累,成本往往太高,而且效率低下。
变得平和而不偏执
人天生是自恋的,也是自私的。很多时候,我们考虑问题往往只站在自身的立场上,只考虑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没有关注到别人和外界的需求。当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情绪不稳,生气、郁闷、发火等等。看书,可以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当我们认识到了人与人的不同,以及外界的差异之后,我们会慢慢变得平和。世界上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一个偏执的人,往往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然后用片面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眼界狭隘,就会心胸狭窄,变得固执和偏执。对普通人来说,我们很难走遍世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书本,去观察和洞悉这个世界,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就会变得不那么偏执自私。
心胸开阔不封闭
我性格看似外向,但其实更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也不太愿意暴露自己的心境和感受,内心藏有太多恐惧,恐惧外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当听到不同言论时,我也会气急败坏,跟别人争斗。这几年通过读书,我发现人的天性是自恋的,更习惯于关注自己,而我们那么在乎来自外界的眼光,往往是自己吓自己。我们之所以在乎别人,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我们内心封闭,是因为我们恐惧外界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实际上,只要你足够坚强和自信,外界的任何冷嘲热讽都是伤害不到你的。
当了解这一切后,我变得开朗、开放和健谈,慢慢地建立了自信,也结识了很多朋友,因为别人相信我,很多合作也能够很快达成。
近些年读书,我收获了很多,进步了很多,幸福感也增强了很多,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