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观之三:成长中的三次“断奶”
我们每个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必须经过三次“断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
第一次“断奶”,是从娘胎脱离。婴幼儿时期,孩童会认为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他,饿了叫,拉了哭,父母会第一时间赶到来解决,他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物理意义上的“断奶”,是帮助婴儿知道,自己的母亲和自己是分开的,而不是一体的,开始有了我和他人的区分。现实中,很多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有求必应,及时满足,成年后,依然认为自己就是王法,自己的需求外界都要满足,是第一次“断奶”不彻底产生的后遗症,这叫“巨婴现象”。
第二次“断奶”,是从经济上独立于父母。西方社会追求自由独立,一个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就已经能够经济独立。东方社会,是以伦理为基础的社会,追求孝道,父母要养育子女,子女要赡养父母,以至于子女的经济独立,没有一个严格的年龄界限,这也是“啃老族”存在的客观因素。在市场经济不甚发达的过去,年轻人结婚,将铺盖合在一起,领张结婚证就行。现代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加之通货膨胀因素存在,物价高涨不下,人们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居高不下。婚房、彩礼、婚车、婚礼等花费之高令人咋舌。对于一个初出茅庐,工作三五年的年轻人来说,靠一己之力支撑如此多的消费几无可能,因此求助父母成了必然选择。在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账目,从来都是一本糊涂账,特别是经济账目。大多数父母给予子女的钱款,基本上没有打算收回,而子女从父母处拿的借款,基本上也没打算归还。现实中,租房子住,办简约婚礼,追求精神满足,也是一种选择,但是选择这条路的人却太少。在欧美等国家,一个成年男人靠自己的财富买下第一套房产的年龄平均在40岁左右,但在中国,30岁前结婚要有一套婚房,却好像成了铁律。人们普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上不成熟的父母,很多年轻人很难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第三次“断奶”,是从思想上独立于父母。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由于从父母处得到的不需回报的东西太多,往往很多方面要受制于父母,特别是思想上。经济是精神的支柱,经济上不能独立,思想上也很难独立。中国的大多数的家庭教育,倡议或者推行的是应试教育、顺从教育、听话教育,这也许能解释很多年轻人思想上毫无主见,工作生活一塌糊涂的现象。
在职场上,很多年轻人放着公司的资深人士不去请教,依然抱着“有困难,找父母”的理念,其实是思想上还没有变成一个成年人。面试结束后,很多年轻人说回家要跟父母商量下,我基本上会当面或者事后安排人通知,不用商量了,也不用来上班了。职场需要的是成年人,不需要未成年人,成年和未成年的差别,就是能否对自己负责。
曾经面试过一个年近三十岁的未婚女士,各个方面条件都不错,面试结束,对方回复要和父母商量下再决定是否入职,我问对方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她说父母是在镇上做小生意的。我说为什么要咨询父母,她说父母的经验足。
一个人思想上不能从父母处独立,就算能够自食其力,也是难成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