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奖励的勇气
经常会在街头看到一位走得如疾风一样的妈妈,还有一个跟在后面边跑边哭边喊的孩子。母亲嘟囔着:“太不争气了,再这样下去就不要你了!”孩子像犯了重罪一样,内疚负罪,嘴巴里怯懦地喊着:“妈妈,妈妈……”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劳苦奔波都是为了孩子,供养吃穿、接送陪读、含辛茹苦,但是孩子竟然不如隔壁家的,于是乎愤懑、辛酸一股脑儿地发泄在孩子身上,就有了街头常看到的一幕。
父母向孩子发泄不满也许不对,但是孩子做出成绩,父母给予奖励就对了吗?很多的家庭,孩子考级成功了,奖励一台平衡车;成绩考入多少名,奖励跨省游;作业做完了,可以放纵玩游戏。别人家的孩子如此,我们也如此,但实际上做得对吗?其实未必,如此的奖励,孩子最终把学习、考级和做作业当成了任务,把奖励当成了目的,久而久之,丧失了对事物本身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对锻炼的热爱,对玩乐的热爱。
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在父母看来都是对孩子的激励或者鞭策,均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对所追求目标的热爱,也扼杀了事物本身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一旦奖励减少或者缺失,惩罚过度或者超负,孩子表现的“努力”和“进取”就会消失。
我们所用的奖励和惩罚,目的是让孩子变得顺从或者被控制,一个人顺从得久了,就不会选择,就会丧失独立性;一个人被控制得久了,就会变得懦弱,抑或会叛逆,直至反抗。奖励,等同于温柔的控制;控制,等于粗暴的胁迫。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很多看似乖乖子、乖乖女的孩子上大学后立马像变了一个人,完全放飞自己,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立即停止学习,很多职场人上班后视工作如儿戏。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曾经的学习都是为了父母,进入职场后工作也是为了老板、为了父母。如今长大了,他们可以为自己选择一回,独自掌控自己的意志,但选择往往错了。
惩罚是错误的,奖励其实也不对,真正好的教育方式是给孩子多讲价值观(不是喋喋不休地讲道理),告诉他(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孩子的内动力,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独自承担事情做成后的喜悦和搞砸后的后果。做父母的只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即可,但现实却是父母要么完全包办,要么完全不管。爱并不是控制,放养不是放任。
不奖励,需要大勇气,更需要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