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论是非,无关对错,讲求适合

先论是非,无关对错,讲求适合

很多人生活的混乱,大多来自是非的混乱。某日与文艺圈的好友聚会,朋友圈发出后,有人问我,是不是企业不做了,要混文艺圈?其实非也!四五年来,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部分文艺圈的朋友,随着慢慢地熟悉,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特征,叫作爱憎分明,不“委屈”自己。世俗中的我们,总会迫于权威,迫于无奈,做一些委曲求全的事情,最终取悦了他人,委屈了自己。

文艺圈的朋友做事和交友,大多尊重自己的感觉,人格和思想最为独立,背后的原因在于,是非观非常清晰,没有太多的迫于无奈,自然过得开心愉悦。随着跟文艺圈的朋友交往多了,发现自己“世俗”的成分少了很多。对于很多可见不可见的人,远离;对于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拒绝。结果发现我并没有因此少了所谓的资源,反而由于变得单纯,喜欢我的人变得更多了。

欲分清是非,其实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前些日子读《松下幸之助全传》,松下先生在军国主义的鼓动下,创立了不少军工企业,向军方提供军火,甚至二战的时候还造出了好几架飞机。松下本是一家民用电器企业,但由于所谓的“爱国主义”,随大流涉足军火行业,成了军国主义的帮凶,后果就是二战结束后,松下公司差点因此破产。松下先生后来承认,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他没有将眼光从狭隘的爱国主义上升到全世界的民族大义。看来要辨清大是大非,除了有感情和激情,还需要格局、胸怀和眼光。

现在很多人着手做事,总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或者一小撮人的利益,或者某一个团队的利益,往往很难顾及全局,照顾到普罗大众的利益,最终是非难辨。是非分不清,就会陷入无限的麻烦。

其实,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是非,需要我们去判断选择,家有是非,公司有是非,名利场有是非,官场和社会有是非,唯有是非分清了,方向才会正确,方法得当,才会硕果累累!否则一切皆为零,有可能还会是负数。

在大是大非方面做到清明的人,一般都会淡定从容。生活中情绪不能自控的人,大多都是过分地纠结于对错,或者说执迷于“我对你错”,陷入“你应该如何,不该如何”的评判中,或者陷入“我不得不如何如何”的困境。

其实除了科学研究,很多的事情是没有标准或唯一答案的,家庭中夫妻相处,养育子女,企业中合伙创业,内部管理,基本上都没有标准答案。

但凡将对错挂在嘴边的夫妻,家庭一定不会和谐,甚至有些青年男女因为太过苛责彼此,根本走不进婚姻。曾经,一位国学大师说,婚姻的真谛其实就是“凑合”二字,但现实中,很多人择偶标准是宁缺毋滥。朋友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的,均是秉承“你对我错”的;而信奉“我对你错”的,基本上朋友寥寥。家庭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分对错的地方,恰恰感觉没有统一的标准。

企业之中,做决策也是讲求一个平衡,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而且受时势影响很大,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现实中太多的纷争,都是为了分出对错,有时候,决策错了,但一直干下去,也许能干出一番事业,最起码能试出一条错误的路线,进而切换到正确的道路,纷争停留在想法上,永远产生不了价值。企业的管理也是如此,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生搬硬套往往会因为不适合自己,从而使自己套上了枷锁,难得轻松。

我们太多的烦恼来自对对错的执着追求,还来自强迫自己苟同他人和外界。但现实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接纳自己,接受他人,包容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和而不同其实并不难,但做到却不容易。

大是大非不糊涂,小对小错不争辩,人生就会轻松很多。近年来,我的烦恼只剩一个,就是日常的精力是往未来投入多一些,还是往当下投入多一些,这个度如何把握。认真读书是为了未来,专心喝酒是为了当下;读书了不能立马产生成果,酒喝了朋友感情立马能够拉近,但现实往往是喝了酒不能读书,读书了不能喝酒。

家人和朋友经常劝我,喝酒不要过量,喝多伤身,醉了难受,但真正喝酒的人,谁能有把握停留在微醺的状态?所谓的刚刚好,其实是一个极致,只能无限接近,永远不能达到。有的人,在酒桌上,总怕自己喝多了失态,端起酒杯时谨小慎微,还要防备他人敬酒,本来朋友聚会就是为了开心,却因为以上原因并不能放松自己,最终他人难受,自己委屈。

对于刚刚好的状态,我们要有所追求,但却不能过于执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对于适婚年龄却未婚的年轻人给予了太多的包容和理解,但太多的人并不是不渴望爱情,不愿意走入婚姻,而是在努力寻找一个适合的对象,除去对自我了解不够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因为想寻找一个完美的对象,要门当户对,颜值担当,兴趣互补,还要相互来电,要有感觉。设置了太多的前置条件,然后再去衡量潜在的对象,发现基本上没有适合的,于是依然单着。其实夫妻之间的良性关系,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相互包容,要求太多实际上是苛刻。相互成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然后影响对方变得更好,但很多人是不清楚自己的状态,却无限制地要求对方对自己好,于是“求而不得”的状态就成为常态了。

在职场,亦是如此,太多的“职场流浪汉”,总是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却忘记了研究自己。某日我在公司新员工培训班上讲,一个人能够进什么样的公司,自身的条件就已经确定了,你的能力、素质和潜力不提升,工作换来换去,依然在同一层级的公司切换,没有质的飞跃。再说每家公司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自己能做的就是壮大自己的实力,让自己真正有选择的权利。

记得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很多大老板、大人物都不正眼瞧我,加一些成功人士的微信,别人碍于面子加了,回头就删了,我深知是自己实力不济,能力有限,而不是去悲叹世态炎凉。七年来,我努力学习,夯实能力,公司团队不断壮大,自己也有了小小的成就,坚持发朋友圈还吸引了不少粉丝,个人的心态变得富足,人生也变得大不相同。

讲求适合,是改变自己,适应他人;承认现实,选择接纳,提升自己,才是一个人成长并变得成熟的过程,而不是消极地停留在一个状态,等着他人或者外界去适应自己,也不是向外界无限制地索求。

刚刚好的状态叫中庸,孔夫子都说这是最高级别的道德,我们凡夫就不要去苛求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