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之五:阅读的误区

如何阅读之五:阅读的误区

以前有朋友问我,读书总记不住书中的内容怎么办,我说其实没必要记住,我们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举例说,读书就像吃饭,很多年后,我们很难记得我们吃过什么东西,但是我们吃过的食物都已经变作我们肌体的一部分,融入了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这已经够了。

关于读书,我们有太多的误区,今天我略举几个。

记不住所读的内容

很多朋友讲,他读书就是记不住,其实成年人读书,大部分是为了学以致用。我们成年人的学习,是为了洞察本质,掌握其中的规律,看清发展的趋势,或者说让自己变得更通透,更有智慧。如果将注意力用在学习知识上面,就很难腾出时间去思考。学到的知识只是信息,只能用来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炫耀的资本而已。

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停下来查字典

很多人读书,会遇到生僻的字,不理解的词句,于是停下来查字典,求助于网络。其实读书遇到生僻的字并不要紧,停下来会打断思路。很多时候一本书只有一个中心思想,越过部分段落,也不影响对整本书思想的理解。我们成年人读书,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自己的认知。读一本书,将作者的意图领略得足够深刻,能够将一件事物吃透,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收获就已经很大了。

其实书读多了,前面读的书有助于理解后面读的书,后面读的书有时候也会帮助你理解曾经的疑问,如果一直在一个问题上纠结,会延缓阅读的进度,不利于阅读。

一味地热衷于精读

有很多人热衷于精读,一本书累计读到上十遍,其实除了部分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外,很多的书籍阅读一遍即可。所谓的书读百家,实质上是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观点,诱发我们思考,因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种观点是绝对正确的。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人们能够探索的边界也在不断地拓展。

有的人讲,将作者的自序读了,后记读了,推荐序读了,就能够理解作者的主旨,如果抱有这种思想,实质上是想走捷径。读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没有将一整本书读完,是无法理解作者的思路的,认识也绝对无法深刻。当然如果你已经读过很多书,部分书可以看个概要就能掌握作者的意图,但作为初读者,还是要向曾国藩学习,拿起一本书,就一定要从前到后将它读完。

在这里强调,听书并不能替代读书,听书时,眼睛可能被其他的事物转移了注意力,而且听书本身就是一个灌输的过程,很少能引发思考。我们成年人最不缺的就是灌输,缺的是思考。

认为畅销书就是好书

很多人买书,热衷于买畅销书,但畅销书实际上是根据图书的销量来排行的,大多数人喜欢读的书,并不一定适合你。有很多书是作者为了迎合读者的需要写的,由于满足了大多数读者的需要,销量就高,但是书本的内容并不一定中肯、客观。现实中,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是别人喜欢什么他们就喜欢什么,他们只是盲听盲从。

我在前文中提到,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什么是我们没有探测到的需求,这才是我们阅读和选书的根本。

盲目地听从他人的建议

我碰到很多年轻人,热衷于看《易经》《鬼谷子》,还有很多玄学的知识,但是看了很多,自己的生活还是老样子,基本上没有比原来改观很多。难道是书有问题?其实不是,是读书的人有问题,是我们脑袋里能够理解这类书籍的基础知识太少,我们的人生阅历太浅,我们的人生经验不够丰富,最终我们学不到精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很难,了解自己就更难了,因此一个人要将自己掰扯明白,才会少走弯路。

读书的误区还有很多,需要读书人随着阅读的深入,自己去品味,并从中跳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