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上路

独自上路

如今,对企业内部骨干的激励,很多老板认为股权激励是一个好的方法。很多培训机构推出了股权激励的课程,但现实中,我们弄懂了绝对控股权、相对控股权、一票否决权,就能真正用好股权激励,将企业做大做强吗?我看未必。

很多企业将股份大方地奖励给时下的功臣,等到企业真正发展壮大了,却没有给予未来人才股份的可能,导致企业发展受限。

完美的股权结构,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并不是设计出来的。当想拉起一支队伍开始创业的时候,对创始人来说,能力、资源比自己强很多的人,不愿意入伙,比自己差很多的人,自己又看不上。强强联合的结果,就是均分股份。小企业同样有决策,而决策的背后就是股份的多寡,于是很多企业在权力的争夺中,乱了方寸,也迷失了方向。一家没有股份制改造的企业,管理很难正规化,也很难公开化。我认为与其分配股权,还不如分配分红权。

我曾遇到过一个老板,他一个人顶起了公司的市场、生产和内部管理,为了分担压力,公司进入了一些家族成员,也就是所谓的自己人。一日跟我交谈,说他想把股份转让给部分骨干,但操作层面,亦是困难重重。股份给少了,起不到激励作用,给多了,几百万元的资金对方拿不出来,白送吧,自己舍不得,对方也不会珍惜,他也是进退两难。

真正的创业,多是一个人独自上路,随着公司的发展,风险会逐渐变小,随后加入的人员承担的风险相对小些,所占的股份也相对小些,公司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创始人手里。对股东的引入,老板要有胸怀,也要掌握时机,公司太小的时候,存在决策权分散的风险,公司估值做得太大,基本上也很难将职权出让出去。因此可以说,创业是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很多的事情是在干当中想明白的,而不是在想清楚后干出来的。

除了股权,还有市场、管理、人才培养等等,都是靠干出来的,而不是仅仅靠学习就能明白的。讲授股权激励课程的老师,会教给你完美的股权结构,但是他无法教给你谁是最适合的股东,在什么时机适合加盟。理论可以学到,但是应用到实践,还得创始人自己把握。

创业要做的,首要是独自上路。如果你总认为条件不足,需要找到帮手结伴而行,说明你的内心还不足够强大,勇气不足,就算找到了强强联合的帮手,也会埋下遭遇挫折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