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瓶颈,还是自我设限?

外部瓶颈,还是自我设限?

某日,收到一位见过一面但未深交的朋友的微信,说在一家单位工作近十年,上不上,下不下,而且又临近中年,问我该如何做。

无独有偶,又有一个朋友说他离开了原来的公司,老板说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欲重新换一个行业,他不想转行,还是愿意干原来的工作,于是离职另谋职业。

两个例子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就是发展或者成长遇到了瓶颈,但真正是那样吗?真正是顶到了天花板吗?是无法再寻求增长了吗?我个人认为,其实未必。

很多人在企业无法取得成长的时候,将原因归结于市场疲软、人才匮乏、成本高昂、利润太薄,等等,但是却很少将问题归结于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面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花了足够的力气去吸引人才吗?我们努力提升过企业的管理水平吗?降低成本,提升品质进而提升利润后,市场真的那么差吗?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否也已关门转行?我们是否花了足够的精力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我们与行业龙头企业有什么差距?我们企业自身,或者是企业老板本身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提升和改进?如果企业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足够高,有没有向周边市场去扩展,或者将企业总部迁到更大的城市去辐射更广阔的市场区域?我们的企业有快速复制的能力吗?我们的组织架构、系统建设、组织能力有没有变革的可能、提升的空间?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上下游及关联行业扩张?

我想,问完这些问题后,很少有人能说自己都考虑到了。因为我们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没有被揭示或者被发现,我们没有将眼光投向我们自己企业本身,没有更多的勇气和方法对自身进行变革,我们被固有的观念和模式所束缚,跳不出自我设限的框框。

很多人离职,会将理由归结于领导不重视,自身发展受到限制,无法在企业内部施展拳脚,等等。这依然将矛头对准了公司或者外界,但可能并非如此。个人没有被重视,是不是自己还不值得被领导重视或者提拔,对所从事的工作的热情不足?自己发展受到限制,是同样的工作技能支撑了这么多年,还是自己开发出了新的能力但被视而不见?自己无法施展拳脚,是不是自己的拳脚功夫还只是花拳绣腿?我们在企业的职位是否已经干到了“天花板”?我们的专业水平距离行业资深专家是否已经接近或者已经超越了他们?我们身上是不是有很多的东西不愿意舍弃,例如矜持、固执等?

在一个企业内部,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都是紧缺的。去问任何一个老板,都会说,自己太忙,巴不得有人能够替代他的部分工作,甚至将自己的工作都交给经理人打理。当然有人只是说说,但更多的人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很多企业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个领导或者主管要升职,必须培养出一名接班人才行,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无法获得升迁。一个人的价值,不是自己感觉自己重要,而是自己真正被需要的程度,或者叫不可替代性,前提是你有什么卓越的能力。我们大多人都是干着跟旁人差不多的工作,拥有差不多的水平,产出着差不多的成果。一个人萌生退意,会找出各种理由,但却找不到靠谱的理由。企业破产,都可能不是离开的理由,君不见有人跟着马云,两次创业失败,拿着500元工资继续创业;史玉柱第二次创业破产后,仍然有20余人不离不弃。

如果企业内部还有职位比你高、薪水比你高的人存在,企业内部还有人值得让你去模仿和学习,那么以“瓶颈”为离开的理由并不成立。公司不适合你并不是理由,而要问自己花了多少的时间去适应上级,改变自己去适应公司。你是否花了足够的精力去开发出更多的能力,准备升迁到更高的职位?不要说你的努力没有被发现,你努力的程度只是感动了自己,还没有达到感动别人的地步。没有发现你,是因为你不善于自我展示。将理由归结于他人,归结于外界,心生抱怨和愤恨,于解决问题无益。我认为,从一个单位离开,要做到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离开。很多人因为钱发少了而辞职,其实可以问问自己是公司给你发少了,还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赚得不够多?是因为老板吝啬,还是自己成果太少,贡献不多?是领导有眼无珠,还是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被提拔,而无法涨工资?还是自己的欲望太盛,但能力不足,不足以换来足够的薪水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干着保安的工作,却渴望拿着董事长级别的薪水,建议在闲暇时想想即可,否则即使行动了,也是盲动。

我们认为的大多数瓶颈,是根本不存在的,瓶颈,往往是自我设限。很多的时候盖在瓶口的只是一块玻璃板,勇敢地冲上去,玻璃板掉了,就叫打破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