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一)

我与书的故事(一)

我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父亲只读过一年小学,母亲没有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由于父母都忙于农活,无人照看,6岁时我就入学读学前班,7岁时我就读小学一年级。由于家贫,所谓的“闲书”,家里是找不出来一本的。

当我识字达到一定的数量,能够囫囵吞枣地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就到处找书看,但是在一个只有30多户的村庄里,能找到课外书难之又难。有一年,我向一位知青阿姨借到了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爱不释手。读完后去归还,因为不小心折了一个角,阿姨就再也没有借书给我。那时,凡是我能找到的书我都去读,甚至将高年级姐姐的《生理卫生》课本当成课外书来读。

农村的孩子,唯有读书一条出路,读书上学唯一的目的就是考取大学,跳出农门。那时家庭依然贫穷,寒暑假和周末,还要帮助家里干各种农活,所谓的课外书少之又少。高中时,我的英语成绩一般,为了提高英语成绩,我从每月5元的生活费中省出一部分,定期骑自行车到邻县县城去购买《中学生阅读》和《中学生英语》等杂志。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后,我也像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一样迷茫,也面临着毕业即下岗的困境。那个时候买书不像现在这么便利,加上囊中羞涩,很少买书。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更新得也很少,基本上都是蒙了一层灰尘的“古籍”。那时租书相对便宜,但是要在短期内熬夜看完,我做不到,基本也很少租书。

工作以后,我是单位图书室的常客,但是迫于生计压力,工作繁忙,书往往是借得多,看得少,却给图书管理员留下了一个好学的印象,甚至有新书到了,她会根据我的喜好,通知我去借阅。读书是需要氛围的,那个时候,大多数的同事不读书,我也盲从于他们。在参加工作14年后的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书桌上只有一本与专业相关的规范,我并不需要学习,凭着过往的经验已经足够应付日常工作,于是日益变得焦躁起来。综合种种原因,我决定换一个环境,离职开始创业。

我真正开始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创业后的第3年。

2016年读完了36本书,2017年54本,2018年102本,2019年和2020年,我年均读书数量都超过了140本。2021年第一季度,我读完了约40本书,成了一个真正的书虫。出差途中读书,地铁上读书,午休前读书,甚至坐在马桶上读书,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5年多的阅读,提升了我的能力,拓宽了我的视野,改变了我的脾气性格,同时也在改变着我的命运。

通过读书,我看到了愚昧和无知的可怕,看到了固执和偏见的可憎,当然也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太多,现在我在五所高校任兼职教授或者兼职硕士生导师,还是几个机构的创业指导老师。

2014年我开始通过微信朋友圈“涂鸦”,2017年开通了公众号进行写作。2020年,我摘选了部分公众号的文章结集成册,当作礼物送给朋友,很多人反馈说,对他的启发很大,受益匪浅,我真正体验到了帮助人的乐趣。从2019年开始,我每年的写作达30万字,当然,质量依然有待提高。

2018年,为打造学习型组织,我在公司倡议全员阅读。通过3年多的坚持,我发现公司的很多员工因为阅读而变得比原来更优秀、更卓越,心生许多欣喜。当然,也有部分同事因为这些额外的“任务”选择离开,我也很惋惜,但却释然。一个人不愿意读书,就是拒绝成长,而拒绝成长,就没有未来。

我创业以来,最高兴的事是我拿起了书本,改变了我自己,进而影响了周围很多的人,让他们变得更好,当然也包括我微信中5000多名“好友”。大多第一次见到我的人,都说他每天早晨上班前,一定会阅读我发送的原创文章。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或者为了生计应酬较多,还有部分的风言风语、热嘲冷讽,我几度想放弃,但是每每想到朋友们的鼓励,又开始“无病呻吟”,咬牙坚持。

少年时因为买不起书、借不到书而苦恼,如今尽管依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不再缺书。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购买纸质书的费用超过1万元,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书只是读了前言、推荐序和后记,就没有再拿起来翻阅。但我依然享受着读书和买书的乐趣,我时常会把书架上所有书的名字浏览一遍,用于计划自己近期要读什么书,但更多的时候,我会把我读完的书或者未读的书,推荐给他人,赠送给朋友。

赠人书本,手留墨香。我还会继续将读书、买书、送书的习惯坚持下去。以上就是我这些年来与书的故事,接下来的人生中,这个故事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