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谈读书
两日出差,舟车劳顿,当地朋友非常盛情,招待异常热情,在兴头上我不知不觉就喝多了,结果第二天早晨就很难早起,连续几个早晨的读书作业就没有完成,看来要坚持每天做同一件事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不过还好,只要心里想着这件事情,总会再次拾起,重新开始,或者后面再给补上,这也许就叫不忘初心。
之前公司搬新址,收拾之后我将部分书买了,但是来不及读的书放上了书架,发了个朋友圈。这些书,主要是一些手册,还有一部分大部头、一部分套装书,有中西方管理经典、哲学、佛学、国学经典、名人传记和部分经典小说等,其中有两套知名管理学教授的套装书、国内顶级企业家的管理套装书以及西方论述某个方面的管理问题的套装书。有几位朋友留言,一位朋友说这些都是“流行书”,没什么价值;还有一位让我推荐管理方面的书。借此机会,我再谈谈我对读书的几点看法。
要读经典书,而不是流行书
曾经有人说,读书应该读“死人”写的书,不要读“活人”写的书。这个说法失之偏颇,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有的书经过一代代的读者检验,仍能一再被加印,就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流行很多年的书叫经典,我们要多读经典,不过有些流行一时的书也要读一读,了解当下某一阶段的趋势也是好的,还有就是掌握一些方法的书,技巧也是有用的嘛。例如直播,就是展现影响力带动销售或者继续扩大影响力,买个圈灯、耳麦,学习一下如何暖场,如何调动观众打赏,这些叫方法和技巧,本质和方法都掌握了,才能做好直播这件事,毕竟理论和实践是要结合才有用的。当然,如果只读流行书,不读经典书,就像没有方向的努力,只是浮于表面,是做不成事情的。
接受别人的推荐,更要会自己选书
一次分享阅读计划时,朋友说希望我推荐几本关于管理的书。管理这个范畴很大,如果细分,最起码可以分几百个细小的方向,任何一个方向用一本书讲透,就是几百本书。想着读几本就学会管理,估计彼得·德鲁克的书也爱莫能助。其实我将我认为厉害的书都搬上了书架,拍照也尽量将书名都拍到,如果朋友花点儿时间看看,也许就能找出哪些书适合自己,但他还是要我给出书名,这其实还是有走捷径的想法。就像一个人说我想赚大钱,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想赚长远的钱还是赚当下的钱,是想赚体力的钱还是脑力的钱,想赚男人的钱还是女人的钱,想靠自己赚钱还是靠团队赚钱,赚钱的目的是做什么,没有界定,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人首先还是要想清楚自己是谁,有什么,缺什么,还有想要什么。
读书的规律
凡事都有规律可循,读书也是。当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后,再加上一些思考,就知道自己缺什么,利用什么手段和方法达成目标,就会找相关方面的书籍。愿意读书,证明这个人比较谦虚,还追求上进,愿意改变自己。接下来,开始读书,一本一本地读完,辅以听书听课,慢慢地养成阅读习惯,把读书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千万不要把读书当成一件很优越的事情,学到了知识到处显摆。书慢慢地读多了,也读了一些“好书”、一些所谓的“坏书”,慢慢也就会选书了,没有坏哪来好,不跌几个跟头哪知道平路好走。其实好书和坏书,本质的差别还是适不适合你和当下你的需求。再接下来就是读了几百本,搭建起了自己基本的认知架构,可以给别人推荐书了,其实更重要的是深刻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方向更明确了,然后找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套装书,继续拔高。有的人输入多了,就开始输出(写作、讲课),我将此定义为一种更高级的阅读。
书要多买,买多了总会看一部分的
很多美好事情的开端,看似不经意,却又有其必然性,读书也是一样。之前摆在书架上的书,都是我买了很久,但一直没有读的,现在书架大了,摆上去,总有一天会翻出来看看,兴趣来了,一个美好的开端就促成了。
书,都是有需求或者共鸣才买的,买了就搁在心中,就像许下了一个心愿,种下了一颗种子,或早或晚都要生根发芽的。这些年,买了不少书,看完的也就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坏处是花了不少钱,好处是想看的时候顺手就可以抽一本。
一本书经由作者写出来、出版社出版、发行商推向市场、销售终端上架、读者购买,本就是一件因缘际会的事情。书和读者是讲求缘分的,千万别浪费任何一次缘分,谁知道你不经意的一次开卷,会结出什么样的美妙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