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摆脱盲从

多读书,摆脱盲从

某次和朋友聊到读书,朋友说他也知道读书很好,但是读过的书寥寥。我建议他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读书,例如乘车、候车的时候用来读书。他说他外出旅行的时候,也带了书,但是看到别人都在玩手机,就不好意思将书本拿出来,甚至有一次,他感觉到周围的人向自己投来了异样的眼光,感觉浑身不自在,于是收起了书本,和他人一样,玩起了手机。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但在行动中往往随了大流,盲目地和他人一样。可以说,人都是盲目的,只是盲目的程度不同而已,一个人想要出众,必须克服盲目,但要克服盲目,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这个其实是最难的。

如何才能克服盲从呢,个人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去训练:

要有坚定的目标

其实人都是有目标的,只不过有些目标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甚至有些是有害的。而高人有一套自己的成体系的目标,尽管各个目标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但是总体来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兼容的,统一的。

把一份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人,工作上基本没有任何生气,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最终在每一个岗位上待的时间都不长;而将责任扛在肩上,能考虑到公司集体利益的,把工作做好的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而把工作当事业来做,考虑社会需求的,最终都成就不凡。目标设立,需要相应的能力作支撑,但仅仅有能力是不行的,还要有眼界、格局和情怀。

之前看过一个名词“野兔效应”,讲的是几个人一起去打猎,目标是一只野鹿,但由于野鹿需要集体去狩猎,费时较长,难度较大,有的人看到了野兔,就去捕猎野兔,最终狩鹿的群体分崩离析。在朝远大目标进发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心无旁骛,专一专注,不要被途中的其他小目标所干扰。

立目标我们都会,但是能够持续朝着最初的远大目标不断前行的人却太少太少。

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

人天生就是很难满足的,特别是在消费方面,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本身没有错,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人被欲望绑架后,就失去了自我,成了欲望的奴隶。要克服盲从,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占有欲是一个人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名、权、利、色等世俗方面的占有欲,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人生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要不断地选择,拿起放下,必须有所舍,才有所得。什么都想要,贪念太重,往往很多东西抓不住。我们的很多贪念,是攀比出来的,人只能通过反省自省,去问自己真正想追求什么、最需要什么,然后把其他的放弃,或者暂时放下。

适当的欲望可以催人上进,过盛的欲望会把一个人吞噬。

要学会科学地思考

很多人认为自己长了一个脑袋,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思考。但其实并不是如此,很多人的思考,只停留在想要的层级,而不会上升到为什么要,怎么要,甚至很多人就是想想而已。还有的人一天到晚去想,由于行动得太少,想要的太多,于是变得失眠多梦。很多心理问题,大多都来自想得太多,甚至钻进了死胡同。

我所说的思考,是客观的思考,科学的思考。所谓的思考,最根本的还是人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向何方?一个人的盲目,实际上是这三个问题考虑得不深刻、不周全。

现实中,对物质的追求,使得我们整天忙于奔波,而很难停下来思考。没有经验的思考,思想不可能有深度,没有宽泛的涉猎,思考很难客观,没有一定的底蕴,思考也很难有价值。

要了解自己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对自我的深入了解和洞悉。由于出身、民族、性别、成长环境、职业特征等差别,我们很难脱离片面和盲目,但通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解读,再结合自身的阅历,慢慢地就能脱离愚昧和无知,自私和偏见。世界很大,时空久远漫长,不去读书学习,不反省自己,就不可能避免盲思、盲从和盲动。

讲很浅显的一个故事:狼请羊吃肉,羊请狼吃草,双方都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对方,但是对方却并不“领情”,就是这个道理。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欲求为出发点,用自我认为最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往往会事与愿违,这是我们每个人要远离盲目必须解决的问题。

今天一个同学问,老师今天讲得好不好?我说这个问题问错了,应该问自己今天有没有听懂老师讲的内容,自己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总是评判他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最终会导致自己所得甚少。考虑自身的基础和需求,用批判性的思维审视自己,修正自己,就是在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就是在克服盲目、盲从。

盲目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大敌,本文写的只是一个引子,如果我们愿意去修正、提升自己,总能找到克服盲目的路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