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的价值
我发现,很多人在生活中缺乏激情,除了目标感缺失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日常或者从小所获得赞美和表扬太少。没有赞美和表扬,人就不会有感动,没有感动,感性的成分就少。感恩、感激、感谢、感动,都与心动有关,心不动,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与心无关,机械地做很多的事情,自然投入就不够,成果也就不怎么卓著了。
很多孩子长大后形成脆弱、敏感甚至孤傲、偏激的性格,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和父母的不闻不问有关。父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没有反馈,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麻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孩子可能表现欲超强,为的就是引起注意,获得关注,得到表扬,得不到的时候就过度表现,用力过猛时就会变得出格。另一个极端是孩子努力表现后,父母不闻不问,孩子慢慢地就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隐藏起来,变得不会表达,沉默不语,性格孤僻偏执。
表扬和批评,都是一种反馈。很多父母眼中只有成绩,甚至认为孩子成绩好就代表一切,孩子的诚实、勤快、热情,他们都关注不到,甚至他们认为孩子考出好成绩是应该的,成绩考差了,就罪该万死。于是孩子拼命地追求成绩,忽视其他的一切,最终成了高分低能一族。有的孩子如果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父母给予的全是批评甚至谩骂,或者父母不再给予关注,于是孩子打架斗殴、扰乱课堂、逃学贪玩,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引起父母或者老师注意的手段而已。很多的老师把这些孩子定位为坏孩子,把他们孤立起来,最终这些孩子选择了自暴自弃,进入社会后,变成了“问题青年”。
长大成人后进入职场,热衷于挑起是非、散布谣言的职员,不少是那些曾经被父母无视的孩子。那些工作能力超强但合作能力不足的,都是被父母当成心肝宝贝,利用苛责或者威逼手段获得高分的孩子。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麻木,麻木就是缺少感情的滋润,没有爱的沐浴。
职场中、朋友之间、夫妻之间,依然需要表扬和鼓励。“干好是应该的,干不好是不可饶恕的”这样的思想是最要不得的。表扬的目的是对成绩进行肯定和鼓励,批评是对错误和偏差的修正,都是反馈。表扬一定要表扬出价值点,批评一定要拿事实和数据说话,前者讲感受,后者讲事实。很多人不会表扬和批评,往往是把两者搞混淆了。
朋友之间需要赞扬,这样可以快速地拉近朋友之间的感情。很多人把表扬认为是恭维,这个认识其实是片面的。适当拔高的表扬叫恭维,初次见面或者久别重逢,几句场面话,能让人心情舒畅,快速进入状态。恭维,同样也是对朋友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成绩的认可和鼓励,但是我们很多人见面就谈事,谈事了就要有结果,显得生硬而直接,就像润滑不够良好的机器运转起来嘎吱作响。恭维是社交良好的润滑剂,没有不行,多了亦不行,度一定要把握好,但这也是最难把握的。
夫妻之间,同样需要赞美。很多夫妻,特别是丈夫,抱着“鱼已经上钩了,还需要再投饵吗”的思想,慢慢地把最亲近的配偶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把日子过成了只有茶米油盐的光景。老婆洗衣做饭打扫照看孩子成了任务,老公外出打拼赚钱养家成了责任,但唯独缺乏感动。夫妻相处久了,语言的沟通往往很难达成一定的效果,因为惯性,使得对方讲话的意图被想当然地认为是昭然可见。如果夫妻没有共同的事业和爱好,也许行为就会成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如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次拉手,但这些却是很多的夫妻最不屑于去做的动作。一束鲜花、一个丝巾、一个简单的饰物,送给对方,比甜言蜜语更有效。但“经济适用男”认为这叫破费,买花还不如买个菜花,既能观赏,又能食用。女性天生就是感性动物,讲感觉,讲感情,使她感动才有效,但是很多男性只是在恋爱时使用这样的方法,把女人圈养在叫作家或者叫作房子的空间后就把这个方法丢掉了。
表扬或者批评,是价值引导,而不是就事论事,我们要通过这种方法,将受到表扬和批评的对象的自驱力和自尊心激发起来,让对方知道所做事情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人需要表扬和赞美,但不索要表扬和赞美,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每个人自己过好了,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精彩,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赞美这东西,有了更好,没有也不苛求,如果你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有价值和意义,选择自己为自己喝彩,也是一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