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之二:行动
上篇讲了认知的重要性,但是有了客观认知,没有任何行动,也很难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果行动力不足,甚至有严重的拖延症,事后他人成事,又急寻后悔药吃。这也是很多道理虽小娃娃都懂,但连成年人都做不到的原因。懂了一定的道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漫长的路程需要靠行动。
行动不足,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认知层级不高。很多人只做到了见过,认识和知道,但看不到深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寻找不到事物相互之间的脉络关系,看不清事物发展的趋势,也不会去想为什么事物是现在的面目。
行动不足,还有缺少勇气的原因。我们学习了太多的知识,但没有勇气、没有实践,知识永远是僵死的,只有把知识活学活用,应用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把静态的知识去伪存真,沉淀后变成鲜活的智慧。
行动不足,也有格局不大的原因。很多人只会算小账,而不会算大账,甚至不会去算算不清的账。某日读过一本28名成功企业家的采访合集,多名企业家的创业初心都是不甘心在30到40岁的年纪看到自己60岁后的样子,才辞职创业。反观很多有创业意愿,而迟迟不愿意行动的人,考虑的都是现有的职位、所谓优渥的生活,或者如何还清房贷、创业是否能够成功、别人怎么看我之类的事。他们考虑的都是自我,都在算小账,而不会算60岁退休时回头悔恨交织的大账,更不会算因为创业附带而来的人生成就感和价值感,给自己创造的喜悦、自尊和幸福。
行动不足,根本上的原因,还是部分人的认知只停留在法、术、器的层次,而没有达到道的高度,没有将本质、趋势、规律摸清楚。前者看得见,摸得着,投入了更容易带来短期的利益,立竿见影;后者需要艰难困苦的探索,是个投入期很长且很难立即看到成效的事情。很多的“道”看起来虚无缥缈,既不形象,也不华丽,甚至有些残酷,于是很多人选择逃避,选择无视。例如,人都是要死的,但怕死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尽头不会到来,因为怕死,做事情就会畏首畏尾,没有勇气,那么就很难去面对困难,不克服困难,就很难取得高价值的成果。毕竟一艘船停在港湾,是没有办法捕到鱼的,行驶在大海上,可能会遇到狂风巨浪,但是捕捞到鱼鲜的机会却大大增加。我们需要学会辨识天气的好坏,学会驾驶船舶的技术,学会更多捕捞的方法,学会避险和逃生的手段,而不是选择停留在安稳舒适的港湾。
一次听鲍鹏山教授演讲,他说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鲁莽的人,而不是那些谨小慎微的人创造的。鲁智深救人,不会算计对方是什么身份,会带来什么灾祸,得罪什么污吏,他的行动,只停留在该不该上面,只要对方是善良的人,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就会奋不顾身地搭救。我更愿意认同鲁莽的人、勇敢的人,反观谨小慎微的林冲,畏惧高衙内的淫威,反倒送了妻子性命,最终自己也不落好。不算账,才是真正的高人,每天快活无比,而整天算着小账,甚至大账的人,心里装满了得失,得则兴奋,失则心痛。
鲁莽的人有了勇气,如果缺少了智慧,就是莽撞。某日,跟一个朋友聊天,谈及一个朋友陷入一次失败的商业投资,继续则亏钱,退出则血本无归,割肉则下不了决心。我跟聊天的朋友讲,盲目地投资一笔生意,投入产出都没有算清楚,陌生行业的规律也没摸索过,甚至不会算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这样的投资,可以想象出,结果却是失,留下的是痛。
某日读书,提及吉利收购沃尔沃时,世人刚开始觉得是疯狂之举,成功收购后则都惊奇不已。实际上,在收购的八年前,李书福先生拜访过福特总裁,说你们一定会出售沃尔沃,到时候吉利一定是最优的买家。因为那时,他已经看到福特吃下沃尔沃实是一根鸡肋,看到了中国汽车产业将会蓬勃发展,而吉利亦有走出中国的能力和勇气。
很多人的碌碌无为,无所建树,无非是看不清历史,摸不着规律,只能用自己的头破血流积累经验;原因无非是勇气欠佳,思虑太多,抓不住当下,每天都无所建树,久而久之,留下的都是悔恨和无奈;无非是懒于学习,无视未来,看不清趋势,抓不住机会,总是在别人身后捡点残羹冷炙。
陈春花教授讲,手比头高,强调的就是行动比想法重要,执行力比战略力重要,当我们有一个好的想法,就即刻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