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难度

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难度

一次,朋友问我,又去学习了,学了什么?想想还真不好回答,我只好说,你去学了才知道。

当时接连两个周末,都在课堂上度过。学习了不少理论知识和方法,但这些是否真正落地,还是要看能否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但理论结合实际,知识应用于实践变成智慧,可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有很多理论上的东西,我们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平日也在应用,理论与应用结合得并不是很好。知道得不透彻,做得不完美,实际上还是没能用方法将两者很好地打通。如果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高人指点必不可少。

两天的课程里,老师给我们讲了什么是逻辑,老师说逻辑就是分类和排序。听完后在做一个案例的时候,我们小组分析完案例,并对问题进行了罗列。最终考核分数却不高。为什么刚刚学过的东西应用得并不好?是我们的思维模式还没能在短期内改变,理论是学习了,但一上手做事,就进入了惯性思维。由此可见,改变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

理论转化为成果,第一难在认知。如果不去主动学习,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应该知道的东西,或者我们会以为我们知道的东西就是所需的全部。指出一个人的错误认识,要有适合的情境,还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如果一个人没有改变的意愿、提升的期望,给他指出问题往往是帮其增加麻烦,给自己增添烦恼。我曾经给一位盲目跟风的年轻人指出他的方向太多太杂。对方不看问题,问我是谁说的,非得把这个人揪出来,我只好摇手作罢,说我忘记了。

理论转化为成果,第二难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太多的人学习,都是纸上谈兵,打起仗来,要么把兵书上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要么生搬硬套,最终适得其反。理论转化为实践要做得好,要有迁移和类比(也许这个表述并不精准)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理论,则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两张皮不连接。学的东西要用,要试错,反思并修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

理论转化为成果,第三难在方法,如果没有方法论作为支撑,理论就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就是大道理,都是鸡汤。很多人说学习好,就开始学习,学战略、学理论,但是不学方法,结果讲起来长篇累牍,做起来虎头蛇尾,这种贪大贪高的思维会害死人。没有方法论作为支撑,积累的都是吹牛的资本。教会一个人钓鱼,不是把钓竿、饵料给他,让他坐在池塘边就行,还要教会他撒饵、下竿、观察水面的动静、如何起竿,必要时一步一步地演示,看着他钓,然后指导修正。记得实习的时候,师傅让我下一个螺栓,不管我怎么使力,螺栓就是岿然不动,后来师傅说,正扳扳不动,试试反扳一下后再正着扳,结果扳动了。师傅还说,实在扳不动,还可以喷点蚀锈剂等等。简单地下个螺栓,就有这么多方法,何况我们日常遇到的各种事情,难度都比下螺栓大多了。

理论只有正确地应用于实践,才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