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指望别人告诉你答案
某日参加一个活动,遇到了一个加了微信许久的年轻人,见面打了招呼后,就各自落座。活动结束后,搭载对方到市区乘坐地铁,就在车上交流了一会儿。
在我印象中,对方是一个热爱学习、乐观向上的年轻人。但是通过短暂的交流后,我改变了想法。根据对方的描述,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换了3份工作,而且最短的只干了十多天。第一份工作是朋友介绍的,说是轻松,但是干久了没有挑战性。于是去了第二家单位,也是有人介绍,但是干了半个月,就另谋出路,理由是对方不信守承诺。第三份工作,是帮一个“名人”工作,没有底薪,只有提成。交流中,我能感觉到对方的“自信”,也能隐隐感觉到对方的焦虑和失落,他自顾自地说,要坚持将这份工作干下去,不然再跳槽,朋友如何看待自己?当他询问我这份工作是否有前途时,我经过短暂的权衡,最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给了一些有关价值观之类的话。车到地铁口后,因为我要赶下一个聚会,就此分手。
次日,对方发了一个微信群的链接,邀请我入群,由于不知道如何答复,我只好装作没有看到,我想对方也是出于善意,但是我无意接受他的邀请。我猜他的微信群里面一定有很多的名人大家,但是面对着冰冷的屏幕,就算在一起互动了,又能有什么作用呢?认识了很多名人,加了微信,进入了同一个群,甚至天天点赞留言,双方似乎就成了朋友,但现实是没有以交换价值为前提,所谓的人脉只是认得,甚至连认识都不算,你认识他,而他不记得你。
以前遇到别人求助,我会非常热心地将自己掏心窝的话和盘托出,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即使对方全盘接受了,没有结合自身的处境,结果也是凑合,甚至适得其反。还有一种情况是,我苦口婆心地讲了一大堆,对方离开后,将我讲的话全都抛诸脑后,而我得到的只是一番恭维,满足了虚荣心,却浪费了时间。于是慢慢地,我再说真话,就要判断对方的接受力,要判断自己是否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人。
被聘为创业导师以来,很多人会向我抛出一个问题:“您看看我从事这个行业有没有前景?”以前我也会用自己一知半解的认识去给对方分析,有的创业者会认真地听,具体如何做就没有跟踪了,有的创业者就会辩驳,使你无法将一段话讲完。于是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我只好说,我学识浅薄,对于你所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敢妄下结论。营销要解决三个问题: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如果一个人无法去选择自己从事的行业,那么成功的概率肯定不会高;如果要从事哪个行业还需要向他人请教,那还创哪门子业?什么行业有没有前景,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如何,根本就不是一个创业者需要去潜心研究的问题,你去从事你最熟悉的行业即可。所以,本段开头的这个问题本就不是问题,给出答案根本就是多余的。你要考虑的应该是:你凭什么进入这个行业?你要在这个行业立足,甚至取得成功,你有什么别人没有拥有的东西?你要去创业,你有创业者的潜质么?这些,没有人能够给你提供答案。
一个创业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要约我喝茶,顺道向我请教如何管理公司,如何去招聘人才。我回复有点儿忙,要回老家探亲,抽不出时间。其实前些时候我已经通过电话给对方提了一些建议,但是我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公司,而是在作为领导者的他身上。他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经过一番交流,我发现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于是我也很难愿意花费一个下午的时间,给出他想要的答案。对方的企业体量跟我的公司差不多。据他讲,他上午十点多到单位,下午四点多就离开了,而他要求员工守时守信,认真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我想说的一点是,作为领导者,“以身作则”是最起码的要求,自己都做不到,如何去要求别人?道不对,用再多好的法、术、器,也是徒劳无益的。
都说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必须有谦卑的心态,我还想说,只有谦卑的心态是没有用的,要有最基本的判断,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没有这些,总希望从别人那里寻求到答案,是无法走得远的。
毕竟,太多的路要自己走。走哪条路,要自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