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管理者的窘境
一个人在进入职场之初,首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场经验,当表现优异时,就有可能被提拔为初级管理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完成向管理者的转型。
首先,初级管理者会陷入一个窘境,他们因为专业能力强而获得擢升,但是因为专业能力强而很难达成职业生涯的转变。一个专业工作者,实质上是一个个人贡献者,但是一旦进入管理岗位,就会变成一个管理者。管理最根本的含义是通过他人达成工作目标,不能只想着靠自己。专业工作者拥有的优秀品质是自律,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就能完成工作。但是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通过设定团队计划,帮助团队成员制订计划,完成计划,并调动他人的积极性。
一个初级管理者,要胜任相应的岗位,会有以下问题需要去面对或者克服。
追求个人贡献,而不是团队目标
专业工作者是通过个人工作成果体现个人价值的,而作为管理者却是通过团队业绩体现个人价值的。从事管理工作比从事专业工作,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成一定的目标,于是很多初级管理者由于不能忍受损失个人专业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往往更容易退回凡事亲力亲为、事无巨细的工作状态,从而挤占了下属的成长空间,使得团队效率低下,团队士气消沉。
抵制日常的例会
尽管我们抵制文山会海,但是会议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团队沟通模式,且手段高明的会议比一对一的沟通效率要高很多。很多初级管理者晋升前是优秀的专业工作者,他们习惯于进行自我管理,并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如此。于是他们认为会议就是浪费时间,花费大家的时间还不如埋头干事效率更高。但实质上并不是如此,团队成员要制订各自的工作计划以满足团队工作的计划,各自达成个人目标以达成团队目标。大家对团队目标的理解千差万别,这个时候就需要会议来统一大家的目标。由于初级管理者不愿意召开例会,甚至完全不召开会议,从而导致团队的成员工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最终做了很多没有价值的工作,导致团队矛盾丛生。
不理解成功的定义
作为个人贡献者,成功的定义是取得个人成果,但是作为管理者,成功的定义就是让团队的每个人都成功,这个时候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帮助团队成员达成各自的工作目标就变成了初级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内收效甚微。很多初级管理者还习惯于个人贡献者的成功模式,一旦心急,又陷入了个人贡献者的老路。因此看一个专业工作者能否成功地转型为管理者,就要看他是否愿意放弃专业工作带来的成就感,看他是否真正理解了成功管理者的定义。
对时间管理的认知
作为个人贡献者,工作的常态就是,按部就班地工作,通过目标倒排,如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但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学会做重要的事情,要对自己的各种工作目标进行排序。现实是很多初级管理者容易陷入不分轻重缓急、平均用力的窘境,或者很多管理者总是忙于救火,忙于弥补自己或者下属工作中的漏洞,投入重要事务的精力少之又少。由于无法分辨关键事务和重要事务,精力分配不够合理,团队效率低下,团队成员没有成就感,最终被高层管理者更换。
作为初级管理者在晋级的路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暂列举几点,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