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观之二:父母的羁绊

我的成长观之二:父母的羁绊

曾经在饭局上遇到一位老板,应该已实现了财务自由,酒过两巡后谈到了他的烦恼。正在上高中的儿子不好好学习,他苦劝无果,欲将儿子送到乡下高中受下苦。他问儿子为什么不学习,儿子回复说,家里已经有好几套房子了,还学习干吗,考大学不就是为了找份工作赚钱?他说他打算对儿子讲,生意做亏了,但是又面临着诚信问题。那天我没有喝酒,和这位老板父亲也不熟,因此没有发言。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如果没有后天的修炼,大抵取决于和自己最熟稔的十个人,尤其取决于自己父母的认知水平。这位老板的儿子,认为人生就是为了赚钱,赚到钱就是享受,也许这样的认知恰恰来自这位父亲。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我们理应孝顺父母,父母也应该关爱孩子。但是做父母的不应该把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掌控子女的人生,做子女的也不应该成为父母的累赘,成为啃老一族。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立的,我们无法让别人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无法对别人的生命负责,就算彼此是血缘最为紧密的亲子关系。我们常常会对拿着养老金、退休金,被子女啃老的父母报以同情,用道德去审判啃老的子女,但是那些长不大的子女又是被谁养育成为“巨婴”的?

做父母的没有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太多的父母却常常打着爱的名义伤害着自己的子女。很多的子女之所以不成长,甚至一生都长不大,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父母。

掌控子女的人生

中国很多的父母,特别热衷于培养听话顺从的子女,特别是一些官员或者教职工父母。他们或者用奖励或者用惩罚的方式规划子女的成长之路,要么培养出乖乖女,要么培养出叛逆子,甚至很多子女因为不愿意活在父母的阴影下,走上了歧途。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平等、渴望自由、渴望被重视、渴望有选择的权利,而没有人渴望被控制。一个孩子无法自食其力又逃脱不了家庭“牢笼”的时候,要么选择反叛,要么选择逆来顺受。一旦生理上成熟之后,就变成了脱缰的野马,开始放荡不羁。有很多子女,高中以前,成绩优异,听话顺从,结果上了大学,进入了社会,完全变了样子。其本质就是孩子认为自己生理上已经成熟,终于逃脱了父母的掌控,才变得为所欲为。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子女,都只是父母的有缘人,父母也只能陪伴子女一段时间,最终会早于子女老去,离开这个世界。

剥夺子女吃苦的权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社会的巨大变革,饱受苦难,很多的父母不愿意看到子女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竭尽所能地给予子女锦衣玉食的生活,宁可自己过着穷生活也要富养子女。他们在子女幼小的时候就给子女灌输一个思想,父母不求子女干多大的事业,只求子女平平安安。现代社会,不乏父母冲向学校跟老师论理,甚至代替子女去打扫卫生;小孩已经上到了高中,学校距离家只有几百米,依然车接车送;子女大学毕业去面试,父母陪伴左右,甚至有的父母辞职做起了陪护,为下班后的子女做饭叠被。

我们知道,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行动与想法之间同样有一道深深的壕沟。目标定低了,能够实现的部分总是有限。这也许就是很多的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失业,陷入茫然、盲目和盲从的根本原因。

我们剥夺了子女吃苦的权利,实际上也剥夺了子女创造自己生命的权利。

自己糊涂,子女迷茫

现实中,很多的子女长不大,是因为背后有一对(个)“未成年”的父母(父亲或母亲)。有的乖孩子长大成为“麻烦”制造者,无非就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尽管他们生理上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内心依然是那个喜欢被父母重视,希望得到父母关爱的小孩。

还有很多父母,自己没有成就什么事业,将重托都压在子女稚嫩的肩膀上,无论子女做出什么成绩,父母都是极尽所能地挑刺、批评和苛责,子女渴望得到的表扬、鼓励和肯定,父母吝啬到一点都不给。缺什么就要找什么,很多子女进入职场后,只愿意听到掌声,而不愿意接受批评甚至不愿听取任何其他的建议。哪有年轻人不犯错?不犯错怎么成长?由于不愿意犯错,也听不进建议,更不用说批评,于是很多自认为很优秀的年轻人,接二连三地跳槽,耗费了青春,却也永远长不大。

人的一生中,父母无疑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但是太多的人,却因为父母的羁绊,阻滞了自己的成长、成熟。

最后借用斯科特·派克的两句话结束本文:“父母子女一场,终要分离,成为彼此有着血缘关系的局外人。”“虽生已离,未死先别,父母心,断肠人。”也许这两句话能够深刻地揭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