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人物丛考》简介
《晚清人物丛考》这本书是由戴海斌创作的,《晚清人物丛考》共有147章节
1
前折页
戴海斌 1978年生,浙江绍兴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专攻中国近代政治外交史,对民国学术史亦有兴趣,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民族研...
2
自序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虽然和原先设想中的样子很不一样,但是,现在,“就是它了”(借用内子的话)!从博士毕业到现在,陆陆续续写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回头稍一检点,发现竟...
3
目录
...
4
初编
...
5
重审周立春:“嘉定之变”与上海小刀会起义诸问题考论
160年前上海小刀会起义,除上海县城为主战场外,周边嘉定、宝山、青浦、南汇、川沙等地亦烽火燃烧。而时间上发生最早的嘉定起义,被研究者公认为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先导,...
6
一、周立春是否经刘丽川动员加入了天地会?——兼谈地方志、史料的利用问题
“上海小刀会起义”这一出于今人定义的名词,实际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究其源流,极端复杂,而人员构成,有谓“帮内有帮,帮外有派”(4),至于起义过程也是分分合合,一...
7
二、周立春与罗汉党关系的几点辨正
现有著述论及“嘉定人民武装起义”,一般表述为两次:第一次为七月十三日(8月17日)占领嘉定县城,毁坏县署,释放被监犯人;第二次为八月初三日(9月5日)二度占领县...
8
三、重审周立春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那么,这个周立春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周立春(1814—1853),青浦县四十五堡八十九图塘湾人,世代农民,无兄弟,原充本图地保。(59)在时人记载中,多有“青浦...
9
四、结语
上文大体按三组关系,梳理了嘉定起义及其领导人周立春相关的一些史实,凡有与前说不同处,已随行文一一交代,此处不再赘。如果说从方法论角度还可以稍微小结一下的话,我想...
10
甲午后“商办”铁路的一例实证——姚锡光日记所见之刘鹗
...
11
一、问题的提出:刘鹗与芦汉铁路
刘鹗(1857—1909)以《老残游记》闻名于世,而观其一生,几乎与晚清五十年相始终。胡适(1891—1962)总结说:“刘鹗先生一生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
12
二、刘鹗由津入鄂
刘鹗最早在姚锡光日记中出现,是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十七日(1896年6月27日),日记谓: 刘云抟太守来拜。……云抟现以承办铁路事来鄂见。盖中国将创办铁路,去年赴军...
13
三、所谓“履祥洋行所保千万华股”之实相
张之洞是“会办”芦汉路的另一关键人物,他对“四商”观感又如何?奉旨后,三月二十六日(5月8日)致王文韶电透露出其一二心意: 试想粤商四起,各称集股千万,岂华商具...
14
四、张之洞与盛宣怀之利益联盟
刘鹗于五月中旬面见张之洞,此后一直停于武昌“候进止”,实际上被冷处理。时逾半月,不见后续,刘鹗终于等不及,主动向张幕成员探询内意。姚锡光日记五月二十九日(7月9...
15
五、盛宣怀得陇望蜀与刘鹗再度入鄂
张之洞、王文韶联衔奏结“四商”案,事在六月下旬。致总署电内陈述查核情形,结论为“四商均不可靠”,并建议“设芦汉铁路公司,奏派熟悉商务、身家殷实之员为总理”。(5...
16
六、无果而终
二度入鄂,刘鹗急欲见张之洞,而后者似迎还拒,仅谕令“与钱念劬太守、蔡毅若观察商量铁路事”(68)。奉命周旋者钱恂(1854—1925)、蔡锡勇(1847—189...
17
七、余论:“南拳北革”之间的“老新党”
甲午战后清廷鼓励“商办”铁路的热潮中,刘鹗应声而起,继而悄然出局。在当时对铁路感兴趣的华商既乏资本,又无势力,欲有所作为,似只有借用外资一途。“四商”因缘际会出...
18
张之洞与德国军事教习
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中,外国因素的作用非常值得注意。晚清时代,清军在军事装备、训练、教育乃至体制多个方面的改变,就一度带有相当鲜明的德国印记。研究中国军事史的专...
19
一、从“教习”到“统领营官”:招募德国军官之始
张之洞是较早对军事近代化问题敏感起来的清朝官僚之一。中法战争时期,他已意识到“广求利器,乃一时权宜之计,聘请洋将洋弁,乃在树水陆军百年之基”,而根据当时国际政治...
20
二、姚锡光日记所见之“德员来春石泰”
《姚锡光江鄂日记》始于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二日(1895年11月28日),止于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二十日(1896年10月26日)。先是,姚锡光(1857—1921)...
21
三、辞聘“德将”引起的风波
江南自强军所聘德国将弁三十五人流品驳杂,素质不一。尤可留意者,此次雇聘来华多属低级别军官,军衔最高的来春石泰也仅为少校,鲍威尔因此略带戏谑地称他们为“以德国来春...
22
四、武备学堂总教习法勒根汉辞职探因
尚在署理两江总督时,张之洞对兴办军事学堂的重要性已有相当认识,曾奏陈朝廷:“整军御武,将材为先,德国陆军之所以甲于泰西者,固由其全国上下无一不兵之人,而其要尤在...
23
五、采西法练兵:由师德而师日
据有人统计,清末武昌各军事学堂共聘有外籍教习五十二人,其中除三人国籍不详外,有德国教习六人,日本教习四十三人,德国教习都是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前所聘,自...
24
六、结语
就清末“以德为师”的军事变革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而论,诸如扫除勇营旧习、建设新式陆军、规范军事训练、完善军事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沟通中外军事交流诸方面,先行研究多...
25
庚子事变时期张之洞的对日交涉
在晚清时期,尤其是19、20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处在一个很特殊的阶段。虽然对于这段历史的定性仍然充满争论,但至少可承认一点:在当时国人的认知中,日本的面目就算不至...
26
一、戊戌前后张之洞对日联络渠道
不少论者在定义张之洞后期外交的性质时,习用“亲日”立言,对其与日联络的具体渠道和实际作为却较少着墨,使得“亲”或“如何亲”均不得安稳落实。其实,如从地方大员赖以...
27
二、庚子事起:“讽日本维持大局”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上旬,义和团开始大批涌进北京,端郡王载漪入主总理衙门,英国海军中军西摩尔(Edward Hobart Seymour,1840—19...
28
三、战时交涉:“伊藤所询未易答复”
除了与日本外务省的联络外,张之洞与一些日本政界要人的良好私人关系,也便于其对日发表政治意见。曾于上年访华并与刘坤一、张之洞结交的伊藤博文,在六月初通过李盛铎向两...
29
四、兵临城下:“请勿攻京城、勿惊两宫”
七月中旬,联军由津迫京,即将兵临城下。十三日(8月7日),即北仓失守的消息传达北京当天,清廷旨授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命“即日电商各国外部,先行停战”。(88)...
30
五、结语
戊戌前后,由日本方面主动发起工作,通过来华游历的军官、政治家及民间人士的持续活动,加之驻华地方领事公私兼及的中间联络,张之洞与日本之间建立起多种渠道的关系,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