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是谁?

一、作者是谁?

此书上卷篇首有题记,录于下:

庚子之变,衅起团教不和,以致衅开仓猝,神京不守,生民涂炭,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予承乏兵曹,事皆目击,萃华西狩,百官离散,流离困苦,徒步出京,幸而出险,谅由祖宗默佑,痛定思痛,不可不有以志之。

又下卷一段涉及作者生平履历,有谓“予自光绪丁丑年到部当差,十五年奉先大夫讳,十七年服阙供职,计在部实资二十年,再二三年可望补缺”云云。按“兵曹”,即兵部,“光绪丁丑”,即光绪三年(1877),从上自述可知,作者于当年分发到部,十五年(1889)丁父忧离职,十七年(1891)服满回任,若刨去守制三年,截至庚子事变发生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其在部供职实满二十年。据此,初步可判定作者为一位挂名兵部而久滞于仕进的老司员。

五月初一日条记:

访同乡曹根生驾部(允源)、邹紫东仪部(嘉来)。

按曹允源(1855—1927),字根荪(生),号复庵,江苏省苏州吴县人,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进士,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汉阳府知府,安襄郧荆兵备道等,授光禄大夫。辛亥革命后返苏州,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主持纂修《吴县志》。(2)邹嘉来(1853—1921),字孟芳,号紫东,江苏省苏州吴县人,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进士,改礼部主事,十八年(1892)兼充总理衙门章京,二十七年改任外务部庶务司主事,累迁至外务部会办大臣兼尚书,授弼德院副院长。民国后,以遗老自命。(3)著有《仪若日记》等。“驾部”“仪部”,古官署名,分别代指兵部、礼部。

五月二十日条记:

予时在延寿寺街长元吴会馆。

按“长元吴会馆”,即苏州府属之长州、元和、吴县三邑会馆,延寿寺街位于宣武琉璃厂东街东侧,街以延寿寺庙得名,今仍存其名。

图1 《庚子北京避难记》封面书影

十一月初八日条,又有“安抵苏州”等语。综合以上几条,可知作者籍贯为江苏吴县。查《大清缙绅全书》庚子之部兵部衙门名录,隶籍江苏吴县者有两人,一作“武选司,郎中曹允源,江苏吴县人,己丑(进士)”,一作“额外司员,主事费德保,江苏吴县人,监生”。(4)那么,至此已可确定作者为费德保。

图2 《庚子北京避难记》内页书影

关于费德保现存资料极少,其生平难以详考,目前只能拼凑一些零星的记载,略事钩沉。江南费氏源自山东的邹城、费县地区,宋代南渡时,徙居于苏州郡城,继有一支从迁至西山后埠,族称包山支。费德保家族以行医、经商闻名乡里,在西山置有义田二百五十亩,祖辈以孝德感动朝廷,嘉庆帝颁旨褒奖“笃行淳备”,并赐建孝子牌坊。费德保为费氏第十四世,在后埠村亲建费孝子祠,至今遗迹仍存。(5)光绪十三年(1887)四月,总理衙门奏请派遣官吏出国游历,费德保以“兵部候补主事”身份,考取第十五名,时年四十一岁。(6)按传统年岁计算法推算,则其生年大致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又,费氏表字芝云,与恽毓鼎(1862—1917)交善,于《澄斋日记》中常有出现,被呼为“费芝云丈”(7)。晚年旅居上海,民国时一度任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董事。其人工诗善书,曾为吴县甪头司巡检暴式昭题《林屋山民送米图》。(8)现苏州狮子林“揖峰指柏轩”内亦存有他题写的长联。(9)叶昌炽《奇觚庼诗前集》《奇觚庼遗词》等录有与费氏唱和之作,内称其为“费芝云兵部”。(10)

经将《庚子北京避难记》与《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中“费德保题诗”两处字迹书法进行比对,发现相似度极高,似可推断前者系出于费氏亲笔,应属稿本。

又据笔者了解,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历史资料的征集工作,曾派选人员从苏州旧书肆收购过为数不少的旧书古籍,《庚子北京避难记》很可能就是那时入藏本所图书资料室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