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变时期张之洞的对日交涉

庚子事变时期张之洞的对日交涉

在晚清时期,尤其是19、20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处在一个很特殊的阶段。虽然对于这段历史的定性仍然充满争论,但至少可承认一点:在当时国人的认知中,日本的面目就算不至于“清纯”,恐怕也不像后来理解的那么可憎。(1)日本在华丰富的政治人脉资源,以及中国官绅阶层对其普遍抱有的好感,都显得不同寻常,这与甲午战后日本国内政治思潮演变及其政府、民间双重势力在华的长期经营是密不可分的。(2)尤其戊戌前后,日本势力相当深地介入了改革派的活动,由于清朝原有格局被政变打破,加之日本内阁人事发生变动,其对华政策的基调也经历了转变。对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学界向来都很关注,多有研究成果发表。(3)论者较少例外地都注意到,日本政府,尤其是军方背景的参谋本部对于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两江总督刘坤一(1830—1902)等南方实力人物特别重视,并大力展开工作,而张氏也对“中日同盟”的议题抱有持续的兴趣,虽然后因驱逐流亡日本的康梁问题略生波折,但双方建立的良好关系基本上持续发展,派遣留学生、接受日本军事顾问等合作均获收效。至1900年6月,日本方面也承认“张之洞过去以来的行动大致遵循我参谋本部的方针”(4)。相比于官方层面的工作,日本民间团体在长江流域的活动则触角更广、程度更深。特别是东亚同文会,其领导层与张之洞、刘坤一等南方总督均有密切联系,(5)而其在华各支部成员也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中国不同派系的政治活动。(6)直至义和团运动爆发,中外关系一变,在战时交涉、战后和议诸棘手问题上,张之洞与日本相互引援,关系热络,尔后围绕东三省交涉,清朝内部发生激烈争执,这一层特殊关系更有淋漓尽致的体现。(7)这一时段中日关系头绪纷繁,事实层面的整理工作仍待展开,对于观察晚清外交的“时代相”来说更具价值,研究大有可为之处。本文拟综合利用中外史料,对庚子事变期间张之洞对日外交的相关史实做出考证,考察当时中日政治“提携”的表象及其内在限度,以期丰富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