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晚清时代有一些身份不大不小、地位不高不低,而对于历史实际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中等人物”。(81)既有研究对他们往往不够重视,陶森甲即为其中显著的一例。他是旧式教育出身,经历过新学熏染、洋务历练,作为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大吏的亲信幕僚,与日本政府、民间两层势力皆有渊源,庚子事变期间代表官方办理“东南互保”交涉,又深刻介入维新群体及东亚同文会策动南方督抚的运动,甚至受到日本驻沪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的驱使,不断为其提供情报。大约庚子事变后一年,驻日公使蔡钧因与思想激进的留日学生关系不谐,拟议防范“流毒”而减少留学人数的办法,其致国内的密电据说被陶森甲泄露给日本人,由此引起一场风波。事后,蔡钧在某私函中吐露:

惟钧前以游学各弊,密陈于我宫太保中堂及外务部与南北洋各处,固知阻止游学深犯日人之忌,不然钧当自上封章,所以密陈外务部及南北洋时,即请其秘而秘,以昭慎重。讵此竟为南洋陶道所闻,到处宣泄,幸尚未知其详。致沪、宁各领事,即据以禀报该政府,以为阻止游学皆钧意也,而各报亦乱肆訾议。……中国内而外务部、军机处,外而督抚、各署,凡有密事,外人无不了如指掌,盖其中受贿而密递消息者,固大有人在也。(82)

函内所谓“密递消息者”,即指陶森甲而言。泄露本国情报,陶森甲或难辞其咎,而是否出于“受贿”,则仍须待确据证实。(83)如就思想倾向而言,陶本人有着强烈的革新意识,欲有所作为,其在政府内外不断换位,并利用日本力量促成目标,但不自觉又被反利用。当时他在主观上并无明晰的民族国家观念,而造成的客观结果,在今人眼中不仅见其“诡秘”,也多可议之处。实际上,陶森甲的所作所为难以跳脱特定时期中、日两国所处的历史位置,新旧之分掩盖了中外之别,因此也就烙上强烈的时代性印记,体现出深刻的“双面”性质。有学者推论,陶森甲因为外洋经验,眼界大开,由此破除了士人忠君的传统观念,或在清末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多方进行了政治投机。(84)要准确评估这些“政治投机”行为的性质和影响,目前可能尚未有充足的史料帮助我们下一定论。但是,如果想要对当时中日关系的多个层次,或更广义而言,对晚清时代的士风政情有更加深切的体认,那么贴近观察类似陶森甲这样的中等人物,或仍是一有效且无法轻易绕开的途径。


(1) 孔祥吉:《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学术月刊》2005第8期。

(2) 陈玉堂主编:《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第1088页。

(3) 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5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200页。

(4) 壬寅(1902)秋,陶森甲五十岁生日,陈三立作《榘林五十生日赋赠六首》,其一有句云:“初忆逢君蜕宅边,琼琚玉佩接华筵。江南再见垂垂老,各抚头颅五十年。”见《散原精舍诗文集》上册,李开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50页。据此推算,则陶生年为1853(咸丰三年)。陈三立生于1853年,“各抚头颅五十年”句若为实写,则两人应为同年所生。参见刘梦溪:《陈宝箴与湖南新政》,故宫出版社,2012,第314页。按清人官龄一般有改小嫌疑。未得确证前,姑存两说。

(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8辑,中华书局,1995,第243页。

(6) 张德彝与陶森甲同在驻德使馆任随员,《五述奇》中记载了不少陶的事情,除使馆业务外,还包括他们与旅德之日本、印度、暹罗等国人士交往,成立“东亚洲会”事。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四日条记:“井上哲次郎前日回柏林,乃于今日未正请陶榘林、姚子樑、桂竹君、潘兰史及余,及暹罗人袁森、印度人杜鲁瓦、那萨尔、日本人日高真实、千鹤鹤太郎同午酌于其寓所,称为东亚洲会,盖通席皆我亚洲人也。”参见张德彝:《五述奇》下册,岳麓书社,2016,第339页。

(7) 《陶森甲历练才优恳恩录用片》,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刘坤一遗集》第3册,中华书局,1959,第1203页。

(8) 《复荣仲华》,光绪十九年正月十五日,《刘坤一遗集》第5册,第2039页。“石帅”,陕甘总督杨昌濬,字石泉;“滋帅”,陕西巡抚鹿传霖,字滋轩。

(9) 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6册,第539—540页。

(10) 《遵保使才折》,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刘坤一遗集》第3册,第1042—1043页。

(11) 此句名言最为人所熟知,在多个版本的记载中也有多种变体。目前可查实出于当事人的直接材料只有一条,即戊戌八月刘坤一致总理衙门电,词曰:“国家不幸,遭此大变,经权之说须慎,中外之口宜防。现在谣诼纷腾,人情危惧,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伏愿我皇太后、我皇上慈孝相孚,尊亲共戴,护持宗社,维系民心。并查照八月十一日、十四日两次谕旨,曲赦康有为等余党,不复追求,以昭大信,俾反侧子自安,则时局之幸矣。坤一受恩深重,图报无由,当此事机危迫之际,不敢顾忌讳而甘缄默,谨披沥具陈,伏乞圣明俯赐采纳。请代奏。”《寄总署》,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刘坤一遗集》第3册,第1415页。

(12) 胡思敬《国闻备乘》记:“戊戌训政之后,孝钦坚欲废立。……遂以密电分询各省督臣,言太后将谒太庙,为穆宗立后。江督刘坤一得电……遂一人挺身独任,电复荣禄曰:‘君臣之义至重,中外之口难防,坤一所以报国者在此,所以报公者亦在此。’道员陶森甲之词也。”参见《国闻备乘》,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第58页。

(13) 《陶森甲历练才优恳恩录用片》,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坤一遗集》第3册,第1203页。

(14) 今见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致盛宣怀函,文曰:“敬禀者:职道沪滨展谒,莫拜崇光,江上从公,忽蒙下奖,宠如春至,愧与悚俱。恭维宫保,威重华夷,德隆师保,体国经野,纵横九万里,名区□运,承乾挺特,五百年盛业,中外交推公望,海山同颂洪谟,翘首行牙,殷心颂悃。职道问途学步,初□铜符,饮水盟心,晢游铁瓮,虽分阴之是惜,亦长日之虚过,喜近□幪翔轩鼓。家丁汤铭遵示录用,合并禀闻。谨肃芜牍,恭叩钧安。职道森甲谨禀。”信奉署名“署理常镇通海道二品衔存记江苏尽先补用道陶森甲”。《陶森甲致盛宣怀函》,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81341-1。

(15) 陶森甲:《近世陆军》,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铅印本。《日本学校章程汇编》(“政学丛书”第1集第9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铅印本。

(16) [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美]马里乌斯·约翰逊(Marius B.Jansen):《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398—403页。

(17) 有谓陶森甲在日本期间曾“发起”或“加入”兴亚会。参见《汪康年师友书札各家小传说明》,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4121页;中村義《白岩龍平日記:アジア主義実業家の生涯》,研文出版,1999,第104頁。然均未见确证。

(18) 《王仁乾致汪康年函》三(戊[戌]二月廿三),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38页。按王仁乾,号惕斋,浙江慈溪人,1839年东渡日本,1877年在东京开班经营汉文书籍、文具、药材等之“凌云阁”,1910年归国。王氏家族同期赴日并长期居住者还有王治本(字桼园)、王藩清、王汝修三人,皆为王仁乾之族兄弟。关于其人其事,可参考王勤谟编:《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王惕斋》,宁波出版社,2011。

(19) 李廷江:《戊戌维新前后的中日关系——日本军事顾问与清末军事改革》,载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390—402页。

(20) 福岛安正,1874年入陆军省,1878年投入山县有朋门下,作为陆军最大实力人物的涉外情报秘书,前后服役长达四十年,获大将衔,封男爵,号为“日本情报战之父”。1879年初次赴华,先后整理编纂《邻国兵备略》《清国兵制类集》。1892年为侦查俄国国情,完成单骑横越西伯利亚的“壮举”。义和团战争爆发后,出任日本派遣军司令官,战后主编了《明治三十三年清国事变战史》这一规模庞大的战史资料集。参看小林一美:《義和団戦争と明治國家》,汲古書院,1987,第215—220頁。

(21) 東亞同文會編:《対支回顧錄》下巻,原書房,1968,第273—275頁。

(22) 《创办练将学堂片》,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初一日,《刘坤一遗集》第3册,第1124页。按练将学堂于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裁撤。据陈庆年日记:“阅江督辕抄,本月初七日总理两江营务处陶禀,知今日撤练将学堂,学生各回本营。客岁日本大操,陶榘林观察往观,知其得力全在士官学堂,因禀江督刘岘帅设此学堂,以教将领。此次大学士刚毅以钦差大臣巡视江南,搜括经费,故奏裁此堂。”参看陈庆年:《戊戌己亥见闻录》,《近代史资料》总81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129页。

(23) 《宗方小太郎文书·日记》第二册,明治三十二年六月五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编号:B02。

(24) 关于近卫笃麿的中国之行,说详拙文《近卫笃麿与19、20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学术月刊》2016年第9期。

(25) 近衛篤麿日記刊行會編:《近衛篤麿日記》第2巻,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68,第497頁。

(26) 近衛篤麿日記刊行會編:《近衛篤麿日記》第3巻,第162頁。

(27) 此行赴日观操代表团以陶森甲为首,成员包括黄呈祥、李立元、朱滋泽、程恩培、杨金龙、杜俞、孙道仁、罗正钧、丁鄂。近卫日记有相关记载,11月19日记:“午后一时,赴安田善次郎别庄之园游会,余为主人,招待为观看大演习之清国人,本邦出席人达百人,诚盛会也。……午后七时半,应陶森甲之邀,赴帝国饭店,来宾有内阁成员、外交官、参谋本部人员及其他数十人。晚餐极隆重,十时半散席。”21日续记:“面会陶森甲。……拜托陶森甲向刘总督传话,并转交同文会起草之清国变法事宜案。”参看近衛篤麿日記刊行會編:《近衛篤麿日記》第4巻,第318、319頁。

(28) 辛丑(1901)冬陈三立赠诗有“行人觇国过长门,归客题诗认旧村”句。参见陈三立:《陶榘林、杜云秋、罗顺循由日本阅操还,适易实甫亦归自西安》,陈三立著,潘益民、李开军辑注《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257页。

(29) 参看孔祥吉、[日]村田雄二郎:《最早留学海外的高干子弟》,《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第302—315页。

(30) 近衛篤麿日記刊行會編:《近衛篤麿日記》第2巻,第485頁;第3巻,第62、222、309頁。

(31) 原函封套署“二品衔军机处存记、江苏尽先补用道陶森甲”,内文作:“公爵近卫笃麿阁下:敬启者。小儿惺孝偕同周家纯、魏肇文、蒋隆权、唐书琦等自备资斧,游学贵邦,意在先入成城学校,俟熟通东语,察看体质,再入别项学校。务求阁下遇事关垂,俾该学生各遂向学之愿,异日造就成才,深感厚赐矣。肃此奉托。敬请台安。陶森甲顿首。中历十月初一日。”《(七十四)陶森甲》(1902年12月6日),李廷江編著:《近衛篤麿と清末要人:近衛篤麿宛来簡集成》,原書房,2004,第285—286頁。

(32) 《王仁乾致汪康年函》五(己[亥]廿七收),《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42页。

(33) 熊月之、袁燮铭:《上海通史(第3卷)·晚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33—234页。

(34) 《复张制军》,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67页。

(35) [日]井手素行(三郎):《庚子日乘》,明治三十三年六月三十日,东京大学法学部近代日本法政史料中心藏。

(36) 盛宣怀率先发电提议“东南互保”后,张之洞在复电中同意“请即刻飞饬上海道与各领事订约”,又表示“杏翁思虑周密,敢恳杏翁帮同与议,指授沪道,必更妥速,尤感。但恐各领事必须敝处派员,拟即派陶道森甲迅速赴沪与议,惟请告上海道及盛京堂先与速议,不必候陶。”《致江宁刘制台、上海盛京堂》,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亥刻发,《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029页。

(37) 《陶榘林森甲沈霭苍瑜庆两观察致南京武昌两督署电》,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四日,《愚斋存稿》卷三十六,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总第854页。

(38) 《刘岘帅覆陶道森甲沈道瑜庆电》,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五日,《愚斋存稿》卷三十六,总第855页。

(39) 《陶森甲、沈瑜庆致张之洞、刘坤一电》,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六日,陈旭麓等主编:《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06页。

(40) “星使京堂大人台鉴:顷炙台教,快慰莫名。保护上海租界及长江章程,各国领事接奉该外部回电照准,森甲拟可回鄂销差,此间商办事件重在两江,而鄂次之,得星使与香翁主持,无不允协者,拟有请示电语,求用密电速发为感。手此奉恳。祗颂钧绥。陶森甲谨上。”《陶森甲致盛宣怀函》,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档号:057595。

(41) 《致江宁刘制台,上海盛京堂、余道台》,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七日巳刻发,《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071页。

(42) 《致上海陶道台森甲》,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八日申刻发,《张之洞电稿丙编》第十七函,档号:甲182-73。

(43) 《致东京钱念劬》,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戌刻发,《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7980页。参照《漢口在勤濑川领事ヨリ青木外務大臣宛·湖南、湖北兵ノ北上並張總督本邦ヨリ武器購入希望ニ關スル談話ノ件》,明治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第三十三巻 別冊二·北清事変中》,日本國際連合協會,1957,第251—252頁。

(44) 《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郑大华译,薛军力校,《近代史资料》总74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104、105、112页。“白岩”,白岩龙平,日清贸易研究所毕业,实业家,东亚同文会会员。1896年在沪创设大东新利洋行,开辟内河航运,后改组为大东汽船株式会社。日本学者中村义认为,陶森甲购军火系为唐才常自立军举兵之用。(参看氏著《白岩龍平日記:アジア主義実業家の生涯》,研文出版,1999,第107頁)其说不确。

(45) 井上日记7月22日:“白岩昨日收到陶森甲发来的电报,问五万磅无烟火药的价钱。”7月31日:“陶森甲昨日起准备在沪停留一周。他和白岩关系密切。”参见《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近代史资料》总74号,第105、112页。

(46) 《刘制台来电》,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申刻到,《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151页。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76页。

(48) 《致江宁刘制台》,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未刻发,《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151页。按陶森甲本人似有意愿与福岛安正接洽。据井上雅二日记8月4日条:“陶森甲……称奉张之洞之命要会见福岛安正。”《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近代史资料》总74号,第114页。

(49) 朱维铮、姜义华选注:《章太炎选集(注释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第115页。

(50) 《号外報告第六十九号附錄·義和団事件私信》,明治三十三年六月十二日,神谷正男編:《宗方小太郎文書:近代中國秘錄》,原書房,1975,第85頁。

(51) 有学者注意到,义和团事变时期东亚同文会对华政策以“联邦保全策”为主旨,但落实在实践层面,则呈现出极为驳杂的成色。参看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82—109页。

(52) 《上海通信·長江一帶の形勢(七月五日)》,《近衛篤麿日記》第3巻,第232—233頁。

(53) 《秘在上海田锅干事通信(七月十三)》,《近衛篤麿日記》第3巻,第246頁。罗治霖,前江苏留日学生监督。

(54) 《上江督刘岘庄制军书》,汪林茂编校:《汪康年文集》下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第580—581页。

(55) 汪诒年纂辑:《汪穰卿先生传记》,中华书局,2007,第96—97页。

(56)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6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第861页。

(57) 详拙文《“题外作文、度外举事”与“借资鄂帅”背后——陈三立与梁鼎芬庚子密札补证》,收入本书。

(58) 《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近代史资料》总74号,第114页。

(59) 《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近代史资料》总74号,第121页。

(60) 章士钊:《疏〈黄帝魂〉》,《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第271页

(61) 罗振玉:《集蓼编》,收入黄爱梅编《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14页。

(62) 《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近代史资料》总74号,第124页。参照《宗方小太郎文书·日记》第三册,明治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二、二十三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编号:B03。

(63) 《钱恂致汪康年函》三十二,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3016页。

(64) 中村義:《白岩龍平日記:アジア主義実業家の生涯》,研文出版,1999,第107頁。

(65) 又,1903年苏报案发生,陶森甲亦曾利用其身份“周旋”于官方和革命党之间。据吴稚晖记:“其时之候补道陶森甲、俞明夷(震)、蒯光典等皆与蔡孑民素识,故其子弟赴日本,皆至爱国学社来周旋。至是时,魏(两江总督魏光焘)派陶森甲赴日,尽劝其子弟回国。陶森甲等亦常至社,劝蔡孑民注意言论,稍温和,免为北方当局所惧,我等皆漫应之。”见吴稚晖:《上海苏报案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第401页。

(66) 《日本总领事来电》,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八日子刻到,《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087页。

(67) 《上海在勤小田切総领事代理ヨリ青木外務大臣宛·時局ニ對スル劉總督意見情報ノ件》,明治三十三年七月十一日,《日本外交文書·第三十三巻 別冊二·北清事変中》,第239頁。蔡钧,字和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上海道,二十五年因故开缺。时居上海,为两江督署代办洋务事,与小田切熟识,后出任驻日公使。翁同龢评价他:“历办洋务,有能名,亦有小人之目。”参见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5册,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条,中华书局,1998,第2849页。

(68) 近衛篤麿日記刊行會編:《近衛篤麿日記》第3巻,第222頁。

(69) 《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近代史资料》总74号,第127页。

(70) 《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近代史资料》总74号,第112页。

(71) 《寄李中堂张制军盛京堂》,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四日,《刘坤一遗集》第6册,第2584页。“罗使”,驻英公使罗丰禄。

(72) 《与客论英国水师提督南来事》,《申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五日。

(73) 《寄苏浙宁皖鄂赣各督抚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七日,《愚斋存稿》卷三十九,总第909页。

(74) [英]杨国伦:《英国对华政策,1895—1912》,刘存宽、张俊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182页。

(75) 《上海在勤小田切総领事代理ヨリ青木外務大臣宛·領事會ノ遣艦請求決議並我遣艦禀請事情報告ノ件》,明治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日本外交文書·第三十三巻 別冊一·北清事変上》,第791—792頁。

(76) 除小田切以外,当时其他在沪日本人也可能向陶森甲施加类似影响,井上雅二1900年7月31日记:“白岩(龙平)忠告陶,若本日拜会李中堂,应与其商议这样一事:列国若悍然进兵长江,刘、张将拼死拒之,因此要特别注意。应将此电告各国。陶表示同意后去了。总之,原仰仗三总督维持秩序稳定一事,由于英国的行动,几乎归于不可能。”《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近代史资料》总74号,第112页。

(77) 《上海在勤小田切総领事代理ヨリ青木外務大臣宛·英兵上海上陸ニ関スル件》,明治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外交文書·第三十三巻 別冊一·北清事変上》,第851—853頁。

(78)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314页。

(79) 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80—81页。

(80) 《報告第八十六號·我海軍陸戦隊の厦門上陸に対する南清官民の感情》,明治三十三年九月一日,神谷正男編:《宗方小太郎文書:近代中国秘錄》,原書房,1975,第93頁。

(81) “中等人物”系笔者撰拟的一个概念,取其地位介于达官显贵与草根平民之间、知识阅历上往往具备传统与新学双重训练之意,其作用于历史的机缘,则与其个性、际遇、人脉网络、时代背景诸多因素相关联。借用近人徐铸成的话:“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不是总督、总长、总理一类的显赫角色,却都惯于出卖风云雷雨,在近代史的不少关键‘回目’中,他们都在幕后插手,甚至排演、操纵。”(徐铸成:《旧闻杂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第172页)这一类不大不小的人物之于清末民初历史的影响力及意义,实有待史学界的重新评估。举例来说,如笔者曾做过个案研究的钱恂、陶森甲、赵凤昌、周善培、刘鹗(其在文学史上无疑为“大家”,移诸政治史语境则是另一种境况)诸人,又如清末几任上海道台余联沅、蔡钧、蔡乃煌以及姚锡光、沈敦和等人,此处不能尽举。关于“中等人物”概念的解说及具体论证,详另文。

(82) 《蔡钧札(四)》(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八日),杜春和、耿来金、张秀清编:《荣禄存札》,齐鲁书社,1986,第371—372页。

(83) 据近卫笃麿日记1902年3月28日条:“午后三时出门,赴清公使馆,……今日新闻报披露蔡公使密书,蔡公使为之频频辩解,自表对于来日之留学生绝无阻止之意,此密书为刻意中伤而作,有言与陶森甲竞争公使地位事,喋喋不自休。”参见《近衛篤麿日記》第5巻,第66頁。则此事件背后尚有蔡、陶人事竞争的因素影响。

(84) 按本文完成初稿后,于网络上见有陈晓平先生(网名“学海无涯”)的文章《清末民初多面人陶森甲》,该文思路与笔者多有接近,指出“陶森甲在晚清似乎是个小人物,但知名度不高并不等于就不重要,种种迹象表明,此人自庚子年起参与了不同派系的密谋”,对体现于陶氏“多面性”有实证性的考察,颇资参考。出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039677/,最后浏览日期:201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