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外官绅”与“东南互保”——《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笺释及“互保”“迎銮”之辨
“上海中外官绅”与“东南互保”
——《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笺释及“互保”“迎銮”之辨
20世纪初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迅猛崛起于中国北部,自戊戌以来日趋紧张的中外关系与地方社会愈演愈烈的民教冲突相互激荡,酿成一场以一敌八的国际战争。与之同时,东南各省却自外于战事,与列强国家议约互保,基本维持了长江流域的和平局面。这一历史的阴差阳错,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国内政治与远东国际关系的走向。几乎所有的近代史著作,在描述“东南互保”事件时,都注意到上海是南京、武昌——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驻节地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酝酿地点,也往往强调“上海中外官绅”这样一个群体发挥的作用,列举其名者有盛宣怀、余联沅、沈瑜庆、陶森甲、汤寿潜、沈曾植、张謇、何嗣焜、福开森、汪康年、赵凤昌诸人。(1)这一群体人物众多,关系松散,背景也较复杂,在性质上很难给出准确定义。其中不乏在近代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也有身后寂寂无闻(却未必不曾煊赫一时)的历史过客。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在近代学术、文化、经济领域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他们在历史中本有着各自的特殊位置和人生轨迹,但却在时空纵横的这一具体交会点形成罕见的交集。这就难免使人好奇:这群人如何走到了一起?在“东南互保”事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又在何种层面上发挥了作用?多数研究已注意及此,却少有探究,往往一笔带过,这就容易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好像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召开圆桌会议,一致决定了某个重大事件,并推举出民意代表,向更高层的官方请愿。结果除了被推在前台的盛宣怀(1844—1916)摇曳生姿,令人印象深刻,其他人的形象都显得模糊不清。也有一些著述,为表彰个别人物的业绩不遗余力,乐于选择对单方面有利的材料,以一言论定功罪,不止一人被认为对同一事件起到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且不论事实有否夸大,至少在逻辑上也有不通之处。如赵凤昌(1856—1938)所撰《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以下皆简称《纪实》)一文是被广泛引征的文献之一。(2)作为当事人的回忆录,《纪实》勾勒了互保发起的主要线索,也提供了一些在其他类型史料中不易见的有趣细节,因此被很多研究者视为解释“东南互保”起因的权威资料。不过,其中的不少说法存有讹误,并且缺少验证,如果孤立引用的话,仍不免有相当的风险。本文拟以《纪实》一文为基本线索,对所涉内容略作笺释,事关重大而语焉不详处,将予以重点考证,《纪实》不及或其他文献失载、误载的若干事实,也会进行扼要说明,希望在东南地方历史变迁的背景下,探讨“东南互保”事件中各色人物的行事轨迹和心路历程,为理解晚清历史做一有益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