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奉召北上

四、奉召北上

就在这一时刻,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

清廷对外宣战后,号召各省勤王,要求“应各就本省情形,通盘筹画,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守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事事均求实际”(68)。湖北提督张春发、江西按察使陈泽霖所部武卫先锋左、右两翼各十营驻扎清江浦,被特召北上,“听候调用,勿稍刻延”。(69)江、鄂诸省相继奉到寄谕,于荫霖在五月二十七日(6月23日)最先提议,由两江出面具奏,推举李秉衡统率张春发、陈泽霖两军北上。张之洞感到这是一个机会,但出于谨慎,“不敢赞一词,只可代达”(70)。几乎同时,鹿传霖也向刘坤一提议:“奉廷寄派营入卫,虑缓不济急。武卫先锋两军奉调否?可奏明由鉴帅带两营北上,一面奏,一面启程,较为迅捷而有实济。”(71)

事实上早在此前,于荫霖本人已奏荐李秉衡入京。据《悚斋日记》五月十八日(6月14日)条:“接保津沪各店,仍无准信。星海来商,请内召鉴翁,所见甚是,电鉴翁告知之。”(72)“星海”,梁鼎芬(1859—1919),湖广督署主要幕僚。于荫霖对梁之建策深以为然,遂向李秉衡电询,复电有“闻诏即登程”之语,于赞为“真公忠可钦”。(73)初次入奏,因电线中阻未达,后于五月二十二日(6月18日)再度缮折发出:

窃维事当难办之际,必先求有办事之人,李秉衡在直隶服官最久,民情最为爱戴,易于信从。臣又深知其忠爱性生,不计一身利害,智深勇沉,老成持重,决非孟浪从事、轻于一掷者比。若使身任其事,无论应剿应抚,即捍御强邻大敌,定能相度机宜,妥为筹画;再得就近仰承慈训,必于目下艰危,大有裨补。用敢再申前请,仰恳圣明迅赐召用李秉衡,俾令帮办武卫军,以维大局。(74)

无独有偶,未奉旨之先,鹿传霖也曾保荐李秉衡带队入卫。五月二十六日(6月22日)奏称:

查巡阅长江大臣李秉衡公忠朴直,血性过人,每与臣道及时事,义气奋发,闻惊以来,益深忧愤,有以身报国之志。该大臣曾官直隶,深得民心,而武卫先锋左右两军,现驻淮、徐,本备缓急之用,拟请旨饬下李秉衡即率湖北提督张春发一军迅速入都,畀以抚剿之事,必能分别妥办。(75)

联系前后来看,于、鹿二人对“勤王”皆极热衷,又与李秉衡交谊密切,素有同心,奉旨后第一时间提议由其率师北上,也就不显得有任何突兀。对于刘坤一而言,李在长江处处掣肘,顺势将其远调,正是求之不得。除张、陈两军已经奉调外,两江加派出前徐州镇总兵陈凤楼就近入援,统交“威望素著之大臣”总制调度,也是名正言顺。五月三十日(6月24日),即电李秉衡,将此意思托出:

武卫张、陈两军已奉调,定廿七、八拔队。敝处又派陈凤楼马步七营入援。然非得威望素著之大臣总制调度,恐无实济。滋帅办法,弟深谓然。如公允许,敝处立即出奏,并饬令张、陈及陈凤楼遵照。事急不得不从权,立候电复。(76)

刘坤一以“事急不得不从权”,要求速决,而李秉衡在接电次日(6月25日),即由江阴赶赴南京,与刘面晤。(77)同行幕僚朱祖懋撰有《海城李公勤王纪略》,记当时情形:

匪耗日紧……(公)遂谋单车入卫,与懋商,懋以职守在长江,又无军与饷,赤手空拳,北上无裨。公踌躇竟夕。以江阴为长江门户,敌人难保不分扰。次日束装决赴江阴。某中丞枉送尚劝公北行,公撚髯示之曰:余年逾七十,甘心死国难,南北一也,期于澄江觅干净土,以尽吾职守耳,岂有他哉!时五月望日前后也。到江阴甫一日,江督连电邀至宁议军事。黎明即行,风雨甚烈,抵宁见岘帅,时已有旨令各省派兵入卫。岘帅出而相视,并以己多病,守土未便骤离,状甚推诿。公慨然愿行,岘帅喜形于色,为述淮徐武卫左右两军奉旨入卫已先行,拟偕苏抚会奏,即令公统,并为拨卫队二百名。公至扬,待勇队治行具偕发,由袁江遵陆遄进。(78)

刘坤一小心翼翼,试着商量,李秉衡则“慨然请行”,答应得异常干脆。其人虽负责巡阅长江水师,实际只有监督之权,手无一兵一卒,至江阴拒阻洋舰,也是声势大于效果,饷、械调拨,无一不受制于人。南下之初,李秉衡即已不安于位,现在北方有警,奉召统兵入卫,正合心意。(79)这样,李、刘初衷固然各异,办法却是一拍即合。

五月三十日(6月26日),刘、李、鹿三衔会奏,正式说明“公同商酌,臣秉衡奉命巡阅长江,目前尚可暂离,拟即招募卫队二百人,亲率星夜北上。惟有仰恳天恩,准将武卫先锋左右两军,暂归臣秉衡节制,以资钤束,于军务实有裨益”(80)。拜折后第二天,李秉衡即离开南京,渡江驶抵扬州,在那里招募二百人随行卫队,做北上的最后准备。(81)旋接奉本月二十八日(6月24日)寄谕:“李秉衡着即来京陛见,勿稍刻延。”(82)君命召,不俟驾行矣。李秉衡不敢延迟,除咨令武卫先锋左、右两军迅速开拔外,亲率卫队两哨二百人于初四日(6月30日)先行动身,由此踏上征程。(83)而从此刻起,他的生命也开始进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