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德国军事教习

张之洞与德国军事教习

在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中,外国因素的作用非常值得注意。晚清时代,清军在军事装备、训练、教育乃至体制多个方面的改变,就一度带有相当鲜明的德国印记。研究中国军事史的专家、美国学者鲍威尔(Ralph Powell)指出,由张之洞所编练的“德国类型的军队和它的后继者”,乃此后诸多新型军队模仿的对象。(1)国内也有论者以“以德为师”来概括洋务时期军事变革运动的特色,德国与晚清军事近代化的密切关系似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德国军事教习”这一特殊群体也开始被提出来单独讨论。(2)不过,或囿于史料不足,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德籍军官的人名、职务及相关业绩的初步整理,尚未深入细部,因而德人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仍然显得模糊。德国学者对这一课题也表现出浓厚兴趣,且最近有研究成果在中文世界发表。法兰克福大学白莎(Elsabeth Kaske)教授在列举中文研究文献时,含蓄地指出“中文史料中往往只见外国人的中文名字,无法考证其人的真名实姓”(3)。这一类问题实际存在很多。比如多数研究对德国军事教习评价不俗,认为他们在军事改革的多个领域均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这些人究竟在何种层面上介入改革?与中方人员实际合作的情形又如何?惜少见具体论列。又比如,不少作者都注意到清政府聘请军事外教,大致有一个由德国转向日本的过程,那么这种转变的原因何在?是否可径直归咎于德国政府的侵华野心,或在华武员个人性格、品行方面的缺陷?对这类问题的解释仍显得似是而非。

作为晚清最重要的地方大吏之一,先后总督两广、湖广、两江的张之洞(1837—1909)与德国颇具渊源(4),其亲身接触的众多德国人中,聘雇来华任教习、顾问等职的德籍军官即为一大宗。(5)张之洞在广州、南京、汉口等地相继展开颇具声势的军事近代化改革,最初即以德国军制为模板,他与德国军事教习接触多,涉事广,保存下来的史料也相对丰富,比较适合由此切入做一具体而微的样本分析。而新刊《姚锡光江鄂日记》,从张之洞幕僚的视角摄录了当时在华德员的言论形迹,也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6)本文拟以张之洞兴建自强军、创办武备学堂的过程为经,张本人及其幕府成员与德国教习的交往为纬,尝试复原当时中德交往图景的一角,并基于中外先行研究就若干尚待厘清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