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义和团运动中的奕劻
2025年09月26日
也说义和团运动中的奕劻
《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刊载孔祥吉先生大作《奕劻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庐山真面目》,披露庚子七月召见单,为晚清政治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对理解奕劻(1838—1917)与慈禧太后的关系,乃至庚子事变高潮时期内政、外交诸面相大有裨益。唯孔先生行文着力论证者,在于慈禧与奕劻之平行关系,只见其“亲密程度,无人可比”,而较少处理“时间界定”问题,很自然地将“义和团运动”当作主题讨论的时间单位,即便使用“义和团高潮时期”说法时也难免以一概全的倾向。此外,在讨论相关政治史问题时,将解释面压缩为慈禧与奕劻“非同寻常之关系”,径将政治决策的原因溯源为“召对共谋”,而抽空了实际背景,对影响两人(主要是慈禧)思想变化的外部原因,基本置之未理。由于上述两重研究面向的缺失,孔先生聚焦庚子召见单而欲还原“奕劻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庐山真面目”,颇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意味,以致将其他诸多历史当事人或后世研究者由不同视野和角度所做的解读,统统划为“误读”“无稽之谈”,这样近似“一条鞭式”(Unilinear)的论证实难餍人心。孔先生说,因为庚子召见单的发现,曾经抱有的“庚子五月二十日后宣战至慈禧出逃前,(奕劻)对义和团持坚决反对立场”的认知已经“从根本上转变”。(第26页。所引为期刊页码,以下均同)而笔者认为,孔先生在召见单中所窥见的“真面目”,不过是奕劻作为复杂个体的一个横剖面,要解读这些剖面的意义,进而将其还原为立体的形象,则须结合更为具体的时空环境来做讨论。故不揣谫陋,也说义和团运动中的奕劻,并对孔先生论文所涉史实及解读的若干错误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孔先生及学界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