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纶政治生涯的最后一幕——辛丑议约期间复出史实考论
张佩纶政治生涯的最后一幕
——辛丑议约期间复出史实考论
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一字绳庵,号篑斋,直隶(今河北)丰润人。同治九年(1870)中举,次年(1871)联捷进士,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擢侍讲学士,官至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理衙门大臣。中法战争时,奉旨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以马江战败,遭褫职戍边处分。张佩纶一生与李鸿章有着非同一般的“交情”,不仅两家有世谊,二人亦以私淑师生对待,后来更一变为翁婿关系。(1)在其生前,曾三入李鸿章幕府:先是光绪五年至七年(1879—1881)丁母忧期间,为直隶总督李鸿章延入幕府,在天津参议海防事务。甲申(1884)马江之败后,遭遣流戍张家口,至光绪十四年(1888)戍边期满返津,复入李鸿章幕,并续弦娶李女经璹(小名菊耦)为妻。甲午战争期间,被劾“干预公事”,旨令回原籍,遂迁居金陵。光绪二十七年(1901),即八国联军之役后,北上京师佐全权大臣李鸿章办理议和,是为第三度入李幕,也完成了他政治生涯的最后一幕。
由于张佩纶晚年无日记传世,我们对他生命中最末几年的事迹了解很少,而相关研究也多未能就此问题展开,或偶有论及,亦语焉不详。如沈云龙先生所言:“《涧于日记》止于乙未三年(1895年),以下无可考……其与鸿章意见不合,及以后未能大用,迄于没世。”(2)相比于张佩纶前两次入李鸿章幕府的情形已多为人知,他在辛丑议约时期短暂复出的来龙去脉,迄今未充分廓清。据笔者不广的见闻,陈勇勤先生曾专门讨论“张佩纶离京回宁原因”,可能是与本题关联度最高的一篇论文,而它也只是依据笔记材料做有限的推论。(3)最近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陆续刊布了张佩纶的一批亲笔书札,总题《张佩纶致朱溍书札》(4),对了解张氏晚年活动情况大有裨益,惜似未引起足够充分的重视。本文拟利用这批第一手史料,并结合清宫档案、李鸿章文集等材料,具体考察张佩纶参与辛丑议约的活动及其与李鸿章的关系,以冀丰富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