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出非由李鸿章主动奏请

一、复出非由李鸿章主动奏请

张佩纶娶李鸿章爱女后,一直住天津直隶总督行署。至甲午战争爆发,遭人弹劾,清廷有旨:“革员张佩纶获咎甚重,乃于发遣释回后,又在李鸿章署中,干预公事,屡招物议,实属不安本分。着李鸿章即行驱令回籍,毋许逗留。”(5)随后,他并未回祖籍直隶丰润,而是偕妻子南下,定居金陵,在那里度过了晚年的岁月。辛丑年(1901)入京随办和约事宜,应该是他生命最后几年当中唯一一次复出。陈宝琛(1848—1935)为其撰墓志铭,曾经述及此节:

君生长吴越,爱南中山水,卜居金陵,筑屋著书,不与世人接。顾忧伤君国,往往中夜起立,或被酒泣下,寝以成疾。拳匪祸起,闻外兵犯阙,遽咯血升许。然独累电趣文忠勤王,为画和戎之策,日数千言。刘忠诚亦常使人就决疑事。上在西安念及君,称其心术端正,命以编修入都,随文忠治和约。(6)

张佩纶举家移居金陵后,与李鸿章暌违多年,但仍时有书函往来,互通声息。(7)陈夔龙(1857—1948)尝谓“学士自军台释回,一至北洋,旋作金陵寓公。饱经忧患,绝口不谈时事”(8)。“饱经忧患”,诚为实情;“绝口不谈时事”,则不尽然。庚子义和团事起,张佩纶对朝政时局不仅保持着关注,且有所建言。关于张佩纶北上契机的发端,今存在相异的说法。据上引陈宝琛的记述,乃先有“上在西安念及君”,继而“命以入都”,随同李鸿章办理和谈。《清史稿·张佩纶传》则说张佩纶之复出,系由李鸿章率先主动奏荐,即所谓“庚子议和,鸿章荐其谙交涉,诏以编修佐办和约”(9)。后来的相关史著,似多数沿用后说,并续有发挥,如谓李鸿章对张佩纶之建议“一一采纳,据以电奏朝廷,保荐张佩纶熟于交涉,可以充任他的随员”云云。(10)那么,事实究竟如何?

查清宫电寄档,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1901年2月8日),西安行在军机处寄有电旨:

张佩纶虽经获咎,其心术尚属端正,办理交涉事宜是否熟谙?当此用人之际,着李鸿章据实具奏。钦此。(11)

按此电旨先发上海,由中国电报局总办盛宣怀(1844—1916)转寄北京,交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盛宣怀在转发电内并有附言:“闻出自慈意,因无人用,自可乘机切实奏保。”(12)

李鸿章接旨后,于十二月二十二日(2月10日)致电西安军机处:

奉号电旨谨悉。张佩纶前在闽省以船政木船当法国铁甲快船,宜其败绩。嗣在天津并未参谋戎幕,言者妄加诬陷,其获咎实有可原。谕旨称其心术尚属端正,仰见知人之明。臣以至戚未便保荐,今蒙垂询,该员曾在总署行走,交涉事宜,尚肯究心。现年逾五旬,阅历深稳,意气已平。若及时起用,不致蹈书生迂腐之习,或于时局稍有俾助。请代奏。李鸿章。养。(13)

复核目前可见此前李鸿章致西安行在相关电、奏各件,均未见有言及张佩纶者,再结合盛宣怀转电之附语,及李鸿章复电内“今蒙垂询”数语,基本可以判定李鸿章之奏请“及时起用”张佩纶,系属对于清廷旨询的一种顺应策略。按,光绪二十六、二十七年之交,列强单方面拟定《议和大纲》十二款,并就“重治首祸”一节向清政府施加极大压力。(14)值此西安、京师两地函电交驰、疲于应付之际,消息灵通的盛宣怀透露和谈“无人用”的窘境,确为实情,而起用张佩纶系“出自慈意”,恰与陈宝琛所说“上在西安念及君”相合,这里的“上”,应指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当时身为议和全权大臣、处在对外交涉第一线的李鸿章,对于干才兼爱婿的张佩纶重获起用、襄助和谈,当然是求之不得。

清廷准其所奏,十二月二十三日(2月11日),发下上谕:

张佩纶着赏给翰林院编修,随同李鸿章办理交涉事宜。钦此。(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