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中日记残稿》是否为“信史”?——兼谈《袁京卿日记》的史料价值

《乱中日记残稿》是否为“信史”?
——兼谈《袁京卿日记》的史料价值

袁昶(1846—1900),字爽秋,号重黎,别号渐西村人,浙江桐庐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二十六年(1900)以太常寺卿充总理衙门大臣,义和团事变作,因言忤上被杀,事后昭雪,谥“忠节”,有《渐西村人初集》《安般簃集》《于湖文录》《毗邪台山散人日记》等传世。系于他名下的《乱中日记残稿》(以下简称《残稿》)是义和团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20世纪50年代被辑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翦伯赞所撰《义和团书目解题》介绍所采版本为“袁允橚等编《太常袁公行略》,光绪三十一年(1905)石印本”(1)。因《残稿》作者身份重要,且叙事颇详,故向为学界所重,引用者甚夥。至1991年孔祥吉先生发表论文,首次对它的真实性提出疑问,指其“改删之迹,昭然可见”,“所记有不少可疑之处,如果与袁昶致张之洞的密电、密札相比较,内容颇有异同”,实际经过“后人加工”,已非日记原来面目。(2)孔先生尚未完全否定《残稿》价值,然提示“应予以剖析辨误,然后方能视作信史”,确给后来者以启发。不过,《残稿》究竟何者可信,何者系属“改删”,欲一一落实,实有相当难度。照引不误,或干脆避而不引,当然是直截痛快的方式,却失于草率;有引者或已“剖辨”所引为可信的部分,但多数场合近似“默认”,少有对引此而不引彼的理由做出说明。现实情况是,自孔先生“质疑”后,征引《残稿》仍所见多有,在作者或各具考虑,在读者却总不那么安心。

相较之下,孔先生对袁昶另一存世文献《袁忠节公手札》更为看重,认为它“出自袁昶亲笔,自然真实可信,其史料价值远远超过《残稿》”。不过,孔先生似未知袁昶庚子日记,除《残稿》外,另有一种《袁爽秋京卿日记》(以下简称《袁京卿日记》)存世,其本身不仅富有史料价值,且与《残稿》对照,可解决不少“可疑”问题。据笔者所见,学界对《袁京卿日记》的注意仍相当有限,既有研究以陆玉芹著作比较深入,唯既将《残稿》与《袁京卿日记》并列参考,却未能对两种日记性质及相互关系辨析说明,使“疑点”继续存疑,不免遗憾。(3)

本文拟将上述几种文献并置讨论,先梳理其版本、内容,继在比勘互证基础上重审《残稿》“真实性”问题,并结合其他史料,对庚子事变中若干重要史事再做考订与解释。希望这些工作,能够为后来研究者比较放心地利用袁昶庚子日记,提供些微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