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森甲其人
关于陶森甲生平,笔者见有《中国近代人物名号大辞典》著录一未详史源的小传,失于过简,生卒年仅记“清末至民国初年”。(2)检清代官员履历档,有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引见单记载如下:
陶森甲,现年三十八岁,系湖南宁乡县人。由副贡生遵例报捐内阁中书。光绪五年,到阁行走。七年,经督办新疆军务大臣刘锦棠奏调出关,办理营务。十年十月,于六载边防案内,经刘锦棠保奏,奉旨着以同知归部即选,并赏戴花翎,嗣经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大学士左宗棠奏调福建军营差委。十三年,出使大臣洪钧奏调出洋,派驻德、俄两国。十五年十二月,因前在台湾剿办番社出力,经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保奏请以知府选用,奉旨允准。十六年,游历英、法,顺道回华。十七年二月,因出洋期满,经出使大臣洪钧保奏,请以道员即选,并加二品衔,奉旨允准。遵例报捐分发省分。本年五月,赴部验看,签分陕西试用。本月十一日,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照例发往。(3)
据传统年岁计算法推算,陶森甲生年应在1855年,即咸丰五年。(4)其人以纳捐入仕,非由正途出身。先是报捐内阁中书,经历短暂京官生涯,即投笔从戎,自光绪七年(1881)起,辗转于新疆、福建等地,相继佐理刘锦棠、左宗棠、刘铭传军幕。光绪十三年(1887),随同出使大臣洪钧出洋,派驻德、俄两国,至十六年(1890)回国。累官至候补道员,光绪十八年获引见。如在谢恩折中所言,“佐理军符,滥窃武功之爵,绝峤远随使节,惭非专对之才”(5),虽属谦辞,但可见他有着从事洋务、军务的丰富经验,也曾亲身游历西欧,对外部世界不乏直观了解。(6)
引见后,陶森甲以道员加二品衔分发陕西,颇受知于时任西安将军的荣禄(1836—1903),后者“每与论及人物,亟称该道为有用之才”(7)。而由于荣禄的“爱才”“好士”,极力向两江总督刘坤一(1830—1902)推荐。光绪十九年(1893),刘坤一致函荣禄:
陶道竟有如许委曲,前此所请无怪其然,如得改捐来江,自当刮目。兹先致石帅、滋帅各一函,为之说项,伏祈赐览,即给陶道一阅,可投投之,否则即已,徐待机缘。公好士如此,爱才如此,弟与该道同乡,敢不留意耶?(8)
按刘、陶皆湘人,有同乡之谊。本年,陶森甲以候补道改归江南试用,正式入刘坤一幕下任事。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发生,刘坤一奉旨以钦差大臣北上,张之洞署理两江,陶仍留江南,以筹办江防营务、供应得力,也与张结下一段渊源。据履历档光绪二十六年(1900)引见单:
(光绪)十八年,报捐分发省份试用,签分陕西,八月到省。十九年遵例改指江苏,经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历委会办支应营务及五河盐厘等差。二十一年,丁母忧,回籍。二十四年,服阙起复到省,历委总理两江营务兼管马路工程及江南练将学堂,并被派赴日本阅看陆军大操。二十四年八月,奉上谕,刘坤一奏遵保使才一折,江苏试用道陶森甲,着该督抚即饬该员来京,预备召见。二十五年,委办五河盐厘卡务,是年十二月经两江总督刘坤一奏保,请以沿江沿海各省道员要缺请旨简放。二十六年,交卸五河厘差,委随办南洋交涉事务,并与驻沪各国领事商订保护长江内地事宜,旋因经手事件完竣,领咨前赴行在军机处、吏部亲投,遵旨预备召见。(9)
二十一年后,经历三年丁忧,但刘坤一回任两江总督后,陶森甲仍继续得以重用,除委以总理两江营务处的要差以外,先后檄办江南练将学堂、五河盐差,并被派赴日本考察军事,被倚为不可多得的洋务干才。戊戌“百日维新”之际,清廷向各省征求“使才”,刘坤一以陶森甲无论“在外洋阅历”或“久办洋务”均屡试有效而予举荐,并给出“通达时务、不染习气”的评语。(10)
戊戌政变发生后,在肃杀、压抑的政治空气下,人人自危,对于“帝位废立”这类极端的敏感问题,京内外绝大多数官僚选择三缄其口。刘坤一算是一个罕见的例外,其复荣禄电文中有“君臣之义至重,中外之口难防”(11)一语,脍炙人口,此语实出自陶森甲之拟议(12)。值得留意的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底,刘坤一专门上折保荐陶森甲,并指明请“发往荣禄军中效力”,折片内称:
二品顶戴江苏试用道陶森甲,于光绪十三年随同兵部侍郎洪钧出洋,派驻德国,熟悉交涉情形,经臣汇保使才在案。该道先经前新疆巡抚刘锦堂、前大学士闽浙总督左宗棠、前台湾巡抚刘铭传次第奏调新疆、福建、台湾等处办理军务,盘错功深,韬钤夙裕。及到江苏候补,经臣委办两江营务处,调和诸将,整饬戎行,颇有起色。嗣经委往日本阅操,该道文采可观,议论动听,其于周旋晋接,悉合机宜,该国大臣竞称其能。事竣回省,随将所历各处形胜以及风土民情,并该国行军之号令、营阵,一一绘图贴说,编为成书。其识略之优长,深通兵法,熟谙邦交,为方面中所不多得。该道前在陕西受知于西安将军今大学士荣禄,每与论及人物,亟称该道为有用之才。可否仰恳天恩,发往荣禄军营效力,以资指臂之助,俾展所长,抑于沿江沿海各省简放一缺,必能措置裕如,于时局不无裨补。(13)
越年夏,庚子事变作,陶森甲作为地方代表在上海与各国领事会议“东南互保”,稍后又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会”,这可谓他政治生涯中最为特出,也最值得关注的时期。事后,复归两江调用,除署理常镇通海道外,似未见大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坤一病逝,此后,从陶森甲倚赖的政治人脉看,似乎有与盛宣怀靠近的迹象。(14)入民国,陶森甲一度返乡任事。据陈玉堂编《在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清末民初曾任“寿春镇总兵”“湖南辰沅永靖观察”,然事迹难考,卒年亦不详。其生平著述有《近世陆军》《日本学校章程汇编》传世。(15)前书笔者尚未见,后书系辑纂而成,分门类介绍日本明治时代各级新式学校,资料虽多编译自日文书,但在当时不失为一部有用的新政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