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联沅:从“铁面御史”到“洋务干员”——上海道研究的一个个案
余联沅:从“铁面御史”到“洋务干员”
——上海道研究的一个个案
余联沅(1845—1901)是较少为人所道及的一位晚清官员,在上海道任内经历庚子事变,以地方官身份主持中外瞩目的“东南互保”交涉,或许是他一生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知的一桩业绩了。《上海县续志》述其生平云:
余联沅,字搢珊,湖北孝感人。光绪三年进士,二十五年任苏淞太道。越明年,北方拳匪乱,中外失和,通商各国调战舰集沪滨,内地匪徒蠢动。联沅禀承南洋大臣,与各国领事议定东南互保约款,饬县严惩土匪,地方赖以安谧。(1)
复按《上海研究资料续集》所录“人物”条目,也重视余联沅经营“互保”的勋劳,谓其经此一役以后“声名一振”,成为中外共推的“干员”。(2)后世著述中,他的名字和“东南互保”几乎构成有彼则有此的连带关系,尽管他的形象并不那么清晰,总是有点隐没在盛宣怀、刘坤一、张之洞这些大人物身后。
不过,从纷繁多样的历史记忆中,我们还可以打捞到另外一种讯息。如余氏家族后人最津津乐道者,并非先辈保土封疆的事迹,而是将逾三十年的京官生涯,“刚正不阿,为世所称道”,尤以弹劾李鸿章等显要获得“铁面御史”的美誉。(3)记录中日甲午战争的各类历史著述,也可以瞥见余联沅的身影,而战史研究者无一例外都将这位上书频频、意态激切的谏官划入“主战派官吏”之列。(4)
以外放道员为标志,余联沅的人生被画出一道清晰的分界线,前后适成反差。这提示我们,历史记忆的形成往往经过了筛选,在单一基础上塑造的人像也可能存在失真的风险。余联沅这一显于外的“转变”,不免令人好奇:在仕途跋涉中,曾受怎样的时代氛围熏染?个人际遇的种种,可否为晚清洋务官僚养成模式提供参照?关于上海道的既有研究,特别从一种“联系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它在中央和地方间的角色定位,并认为由此产生了一种以洋务为重心的“职业生涯的新形式”(5)。本文拟考订余联沅生平事迹,尤其聚焦他在上海道任上的作为,探讨其人略显特别的政治生涯所折射的历史意义,也希望由此个案,丰富对上海道台这一历史群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