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作文”与“东南互保”系同一时期产物

一、“题外作文”与“东南互保”系同一时期产物

周康燮跋文指认“陈三立的勤王运动”为唐才常自立会的呼应队:“从文义以臆测,‘商及雪澄,斟酌扩充,竭令赞助’诸语,之洞于勤王复辟运动,似已默许。”(5)吴天任复作按语:“自立军勤王,事属非常,香涛巧宦,岂肯造次为之?”(6)以上两说结论对立,而失误则一,就是将时间上先出之事实引申为后发生历史的证据,换言之,即混淆了陈三立意欲“题外作文”与唐才常自立军起事之间的时间差。其实,前者与“东南互保”系同一时期之产物,所指向一种“勤王”举措,原是陈三立、张謇(1853—1926)等人共鸣的结果。此辈中人身份相似,皆为与东南督抚关系亲近的幕府僚属或赋闲士绅,而在政治意识上亦有着浓厚的“帝党”色彩。(7)

“东南互保”的酝酿与决策过程中,“上海中外官绅”以及江、鄂两处督署幕僚出力尤多,刘坤一、张之洞最终定计,“幕府有大功”之说应为事实之一面。(8)陈三立前因戊戌政变株连,与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同被罢职,归乡息居。庚子年春,陈三立移居江宁,(9)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往来频繁,虽未正式入刘幕,但对时事政局多有建言。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坤一病逝后,陈三立曾作《祭刘忠诚公文》,彰扬其人在戊戌、庚子两大事变中所立功业,文曰:

维公之兴,始率偏旅,儒素奋扬,建威边鄙,遂领名疆,为国藩辅。坐镇东南,前后持节,垂二十年,有炜其烈。戊戌首难,朝野危疑,公矢精诚,抒义陈规,匡于未形,天日回移。亦越庚子,中外骚然,蛇龙之孽,吹沫掀天,海沸江翻,声駴垓埏。几几我公,不愆不恫,阴阖阳开,以施驭控,卒所旋斡,万灵伛俯,天地再清,咸有宁宇。(10)

祭文将庚子肇乱者喻作“蛇龙之孽”,下笔辛辣,可见陈三立对那拉氏主持之清廷的反感,而刘坤一对内“驭控”、对外“旋斡”的手段,则为其所激赏。事实上,当时瞩望刘坤一者远不止于此。刘厚生《张謇传记》曾谓:“当初张謇与何嗣焜、陈三立、沈瑜庆、汤寿潜、施炳燮六人,决定拉拢刘坤一、张之洞两个总督,联合起来以‘东南互保’为名,而以推倒那拉氏政权为最大目标。”(11)按此解说,“东南互保”似仅为因应时局手段之一端,而最终指向则在于解决帝后政争之大问题。《啬翁自订年谱》记庚子五月事:

爱苍至宁,与议保卫东南。陈伯严三立与议迎銮南下。(12)

前者即指地方保护之倡议,后者则拈出另一重要题目——“迎銮南下”,此已入勤王运动范围。复按张謇日记庚子五月三十日(6月26日)条:

与伯严议易西而南事。江以杜云秋俞为营务处,鄂以郑苏龛为营务处,北上。(13)

其时北京形势告急,已出现“六飞(銮舆)有西幸之说”的各路传闻。(14)信息灵通的盛宣怀从蛛丝马迹最早嗅出形势不妙。(15)刘坤一对“召拳匪入卫”“内有西迁说”则全然不抱乐观,以为此事果确,必至决裂,“则全局瓦解矣”。(16)张謇、陈三立等人唯恐那拉氏挟持光绪帝迁逃内地,与政治保守势力合流,故有密议“易西而南事”,并欲借重江、鄂北上勤王之师迎帝南下,其设想让与彼辈政治意识接近的郑孝胥(1860—1938)、杜俞(1855—1923)等人督办营务,也是为操纵军事、便宜行事,做有利于己的安排。

商于刘坤一的细节已难复原,前揭陈三立密札,却可提供一道佐证。据旁注“刘已矣,犹冀张唱而刘可和也”,陈三立似对刘坤一有过劝说,但未奏功,于是转而向张之洞运动,试图通过张之洞的主要幕僚梁鼎芬破路,(17)托其筹商王秉恩(1845—1928),一道说服幕主,然后“由张以劫刘”,成就勤王事业。(18)后来,他们谋“易西而南”虽然未果,但仍未放弃努力。据张謇日记七月二十八日(8月22日)条:

与新宁书,请参政府速平乱匪,为退敌迎銮计。(19)

当时北京城为八国联军攻破,两宫西逃,情势已然翻转。“退敌迎銮”作为应对新局势的方案,实则还处在原来“迎銮北上”议论的延长线上。不过时机转瞬即逝,历史上的这一页很快就被翻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