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考察一行:派而复召

二、军事考察一行:派而复召

与张权同期到日游历的军事考察团领队总兵吴元恺、游击张彪(1860—1927)等人,与参谋本部宇都宫太郎等人曾有密切往来。(31)但不久后,两人均被紧急召回国内。查其原因也很简单,主要由于义和团事起后湖北地方情势突变,军事吃紧而需人甚亟。当直隶拳民开始毁坏铁路的时候,张之洞已经着手加派营队,担负起维护本省地面秩序的责任,而向来被倚为军事上左膀右臂的吴、张此时不在身边,也令他感觉不安。五月初五日(6月1日),他向东京去电征询参谋:

该镇将等知已安抵为慰。念之甚,何不发一电耶?目前情形速详电并函禀。直隶拳匪滋事,扰害芦保铁路,盛京堂请再添派一哨,内仍配马队二十名,哨官以何人为宜?至现有三哨,已成一营,须派一营官,该游击速酌拟营官一员,哨官恐有不愿者,可拟一员备用。即电鄂督院。支。(32)

当时军事访问团刚刚到达东京,原拟在日本全面考察军事训练、后勤、教育各项内容,但未及展开,就不得不回收战线,做提前回国的准备。不到半个月,五月十七日(6月13日)张之洞再次去电:

日本有何密谋,日派兵驻华之说确否?拟驻何处?来长江否?北省消息甚紧,该镇等不能久留,日本学校可不必看,务与参谋部商,赶紧看各营垒队伍,至多不过旬日,即当电调回鄂,并将学将成之弁酌带数员回。再前派各弁本在联队操演,该镇等已阅看否?均即电复督署。筱。(33)

湖北派出人员在日本考察的日程被迫做出调整。可以说,张之洞对形势变化之快缺少心理准备,否则也不会将最重要的军事助手远派日本(反过来说,如果张之洞真有先见之明,欲利用义和团之势谋政治异动,更不会在军事部署上如此掉以轻心),一旦事态变恶,实有猝不及防之感,匆匆将吴、张召回,也是迫不得已的举动。(34)对于日本在华军事行动,张之洞最初不明其指向何在,心态上同样抱有警惧。两天后(6月15日),又追发一电:

筱电想达。都下事种种难解,总署换人,大局难料,日本参赞,被董军戕,中东成衅,奈何?鄂省拟添兵二千,吴镇、张游击等已略看军队否?此时日人相待情形语气如何?若再募日本两大尉有妨碍否?速公同筹议,电复。衣囊锅瓶等拟购二千份能速否?抑或在内地制,并酌复督署。(35)

按五月十四日(6月10日),端郡王载漪奉旨入主总理衙门,董福祥甘军自南苑进驻京城,次日即发生日本书记生杉山彬被甘军杀害事件。中外局势急遽滑向对立,张之洞特别关心“日人相待情形语气”,其对日交涉也在酝酿变化中。五月二十日(6月16日),张之洞向钱恂发出新的指示:

剿拳、阻董已屡次力陈,鄂拟添兵三千,吴镇、张游击等酌带员弁速回。衣囊购二千分,能借现成者更好。长江弹压需械甚多,如汉厂枪不敷时拟购日本新枪并弹,能供用否?进口能无阻否?速商复。号。(36)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张之洞曾屡次上奏朝廷,表达主剿、避战的政见。“剿拳”是其素有的立场,而“阻董”则很大程度受到了日本方面意见的影响。东京来电内称:“福岛殷盼帅献策,令董军且退,则外兵但平匪,否则董洋哄,大局难问。至沿江若自能弭乱,外兵即不入江。”(37)“福岛”,福岛安正(1852—1919),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二部长,曾于上年(1899)来华游历,赴武昌与张之洞面谈中日合作,为湖北省在参谋本部的主要联络人。钱恂由熟人处探得信息,张之洞言听计从,第一时间将“剿拳阻董”之意上闻。(38)同时,为阻止外兵入江,又着手“自行弭乱”,主要举措有二:一则添兵练兵,二则购械购药。(39)

武汉地处九省通衢,本来为会党渊薮,拳变毁路的消息使民心更加浮动。张之洞视增兵弹压为当务之急,原拟在当地添募新军,因练兵费时,缓不济急,于是转向邻近的湖南借兵、募兵。(40)当时湖北省内又为缺少得力将官为苦,张之洞以山东编练新军成绩出色,有意调来营哨官弁,帮助练兵。(41)在此基础上,再看急召吴元恺、张彪等回国的电报,也就不难理解其用心所在了。(42)与此同时,张之洞又令其在日本购买应急的军需物资——军用外套、背囊两千份,即是为添练新兵所备。(43)

此后,张之洞又屡次催促。据宇都宫太郎日记6月18日条记:“吴元恺、张彪来役所拜访,表示本月二十日出发归国之决意。”6月20日续记:“送吴元恺、张彪一行至横滨,此一行与张之洞前派29名士官、下士中12人一同回国。”(44)吴元恺、张彪偕随行的武备生多人启程返华,大约于7月初回到湖北。(45)由他们所领兵的护军营,仿德国军制编练,是当时省内唯一一支新式陆军,也是张之洞所控制的最精锐部队。吴、张等人的回归,对稳定地方局势发挥了作用。据汉口领事濑川浅之进(1861—?)致外务省报告:“据闻张总督有派出三千兵力由陆路前赴北京之说。查湖北今日之形势,为镇抚地方起见,正值急需兵力之际。……前不久得知中护军营士兵计百名脱营而走,私心颇为疑惧。新近吴元恺及张彪等由日本归国,武昌兵营士气为之一振。”(46)此外,其余派往日本的武官、武备生数人也在此后陆续回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