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简短的结语
2025年09月26日
六、简短的结语
通过对李鸿章在庚子年北上过程的考察,本文意在厘清以下史实:一、庚子事变发生之时,李鸿章固已不安于位,但出于自我禁抑,对清廷中枢之政策不敢轻易发言;与此同时,盛宣怀等人积极策划奏调李鸿章回任直隶总督,唯此建议正式发出之前,清廷已旨召李鸿章“迅速进京”,意在令其当外交要冲,而几乎在李奉旨同时,大沽炮台失守,中外战衅已开。二、李鸿章奉召之初,已做出北上的实际部署,但因大沽开战,不得不顺延行期,考其暂缓北上的主因,除了顾虑朝局混乱、“国是”未定可能造成对己不利,也有来自外部即列强方面的强大阻力。三、李鸿章最早向日本政府做出外交试探,但反应冷淡,然后转向俄商,两者间互有利益诉求,政治合作关系进一步紧密化。四、李鸿章抵达上海后,长期停留,不肯立即北行,一方面由于津沽陷落后海路梗阻,另一方面也是应各国外部要求,致力于推动清廷护使、送使,等待政治形势变化,以图外交转圜。至得知许景澄、袁昶在京被杀,进一步坚定了延缓北上的决心。五、在沪期间,李鸿章曾与日本方面密谋派出亲信杨崇伊代行入京,由日本兵舰护送北上,与奕劻、荣禄等中枢大臣秘密联络。日政府因虑列强反对,未予响应,其事未果。六、因东三省开战,李鸿章与俄国方面的联系中顿,加以日本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的作用,李鸿章与日本关系被一度拉近,其与日本议员佐佐友房的沪上会晤,已为将来善后和谈预留伏笔。但李鸿章的“亲俄派”身份为日、英诸国所忌,其沪上外交也无奈附着了浓重的国际政治阴影,在某种程度上,适与同时期张之洞的对日交涉形成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