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景德镇瓷器纹饰变化的历史环境

一、15世纪景德镇瓷器纹饰变化的历史环境

早在宋朝,中国瓷器制作技术就已经十分高超,元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使中国瓷器有机会走向世界。恰好波斯抓住了这一商机,与中国合作,两种文明由此在白瓷之上交错相织,共同创作出惊艳世界的辉煌。《琳琅》一书中提到:“元代以后,政府为了同海外进行贸易,大量烧制瓷器,在景德镇设立了官府机构。”从此以后,景德镇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瓷器产地。到了明朝,郑和的多次远航成为明朝与伊斯兰地区沟通的重要渠道,是支撑明前期青花瓷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柱。青花瓷在永乐宣德时期逐渐繁荣,达到了鼎盛。

处于永宣与成化朝之间的空白期不仅传承了前朝日益成熟的七十二道制瓷工序,还在前朝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尝试青花矾红彩,为成化斗彩的兴起做了铺垫。空白期的纹饰也并不完全承袭永宣,永宣时的青花多外销,纹饰富有强烈的异域风情,使用进口钴料,色彩浓厚艳丽。宣德朝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三朝空白期海禁加强,几乎没有开展过对外交流。因此青花瓷从外销转为内销为主,纹饰更多体现了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另外,由于无法获取进口钴料,风格淡雅的国产钴料逐渐取而代之,青花纹饰淡雅了些许,且国产青料也更加均匀,这也让纹饰线条更加稳定。

表1 明代中期发展时间轴

宣德时期,国家在瓷器烧制上投入大量资金,征用大量工匠。正统时期,主持朝政的皇太后以及辅佐朝廷的三个大臣渴望政治清明、百姓安康,于是停止了这等劳民伤财之事。正统初年限烧官窑,与民休息,同时也鼓励民窑,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这无疑激发了民窑的创造性。从此以后,民窑不断发展,达到了可以与官窑媲美的程度。三朝时期,甚至出现了官仿民的趋势,如正统官窑瓷器上的球花纹、云堂手绘风都来源于民窑。不过,这种强迫性激发是有弊端的。禁烧官样瓷器的命令仅见于正统三年和正统十二年,那么,可以推断出天顺、景泰年间民仿官瓷器一定会反弹。不管怎么说,这个政策促进了官民窑趋同。

同时,由于减烧限烧,瓷器的质量做工有所提升。笔者认为,这是明智的政策,促进了陶瓷业更积极健康地发展。

正统三十年,英宗在太监王振煽动之下,决定亲征讨伐频频挑起事端的瓦剌,因为王振胡乱指挥,明军溃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为稳定局势,于谦当即推英宗弟弟为皇帝,定年号景泰。景泰元年,瓦剌放回英宗求和,八年后,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空白期的政治腐败及皇权斗争,必然对青花瓷的生产造成不小的影响。三朝的青花瓷较宣德而言,质量和产量的确有所衰退,但其蕴含的历史意义不应该被否定。空白期青花瓷数量少但成品各具特色。而永宣向成化风格过渡,也在这短短半个世纪中悄悄酝酿着。空白期传承了宣德工艺精神,开启了成化瓷器繁荣时代,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影响空白期瓷器的因素一是这一时期的海禁,二是三朝的政治动荡以及蒙古族侵扰导致民不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