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的使用情况调查及保护措施

沪语的使用情况调查及保护措施

探究缘起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内和对外交往融合日趋紧密。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外来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使用沪语的人数正在逐渐萎缩。尤其是在上海出生的年轻一代,能够熟练掌握沪语和经常使用沪语的人数比例也呈现较快的下降趋势,如何保护和传承沪语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文化问题。我们的小组成员关注到该社会现象,希望通过本次探究,调查和研究沪语的使用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对沪语的保护措施。

上海作为一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底蕴,沪语可以被看作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标识和精神文脉,沪语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完整而充分地展现了上海人身上特有的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风格脾性。其实,任何一种方言都是当地文化最直观的体现,方言裹挟着特殊而深厚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沪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留方言信息中的文化属性,以维系海派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由于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很多地方性语言和方言正面临失势甚至消亡的风险,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如何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上通过,该公约将“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沪语则是海派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各地域的联系和交往不断深入,中国的一些地方性语言的使用范围和频率有着萎缩之势,特别是上海这样外来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际化城市,说沪语的人群比例在不断缩小。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针对沪语的使用情况展开了调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及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了解和掌握沪语的发展历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走访调查,了解沪语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判断沪语的发展趋势,分析沪语保护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对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沪语提出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