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毡帽和乌篷船,绍兴的符号
绍兴有“三乌”,乌干菜、乌毡帽和乌篷船。乌干菜会在绍兴的饮食章节另述。此处主要讨论乌毡帽和乌篷船的来龙去脉。
关于乌毡帽的来历,有一传说。据说古时候一个猎人进山狩猎,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他把老虎打死后,发现虎穴里有一块“毛毡”。原来,老虎把平时吃猪、羊和其他野兽后剩下的毛压垫在窝里,久而久之,磨压成一块独特的毡子。猎人把它带回洗净晾干,加工成帽子,冬暖夏凉,雨淋不湿。从此大家纷纷仿制佩戴,成为绍兴的一大特色。
传说归传说,据历史文献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绍兴有个叫潘尚升的人,在繁华闹市西营口北侧,使用原来生产红毡的“潘万盛”招牌,生产毡帽。这是绍兴城区历史上首家专业毡帽店兼作坊,年产约2000顶左右,生意非常不错。
绍兴毡帽取材为羊毛,经久耐用,一般可用八年、十年甚至更久。毡帽夏日可遮阳吸汗,冬天可挡风御寒,用途广泛,经济实惠,故而受到当时的农民、渔夫和手工业者这些下层民众(短衣帮)的欢迎,成为绍兴标志性的佩戴物品。戴毡帽者,便是绍兴人。鲁迅笔下的闰土、阿Q等人均戴过这种标志性的毡帽。鲁迅《寄<戏>周刊编者信》中便有阿Q的形象介绍:“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这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形的东西,将那帽边翻起一寸多,戴在头上的。”
随着时代变迁,绍兴人戴毡帽的越来越少了,很多人戴着它纯粹是为了表演。比如沈宝林先生,穿着长衫,戴着毡帽,在自己的酒店里扮演孔乙己,招揽顾客;机缘巧合下,这居然成为一个地方的名片。但表演归表演,我们阅读鲁迅作品时,应该知道孔乙己是穿长衫的,理应不戴毡帽。在鲁迅的作品中,乌毡帽是短衣帮的标志。而地主举人老爷们,比如鲁老爷,他戴的就是瓜皮帽。鲁迅《华盖集·补白》也说道:“瓜皮帽,长衫,双梁鞋,打拱作揖,大红名片,水烟筒,或者都要成为爱国的标征。”这是民国时期长衫帮的经典配置。鲁迅在文章中用简单的衣着就能反映出人物鲜明的阶级特征,当然前提是你需要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衣物的历史含义。
绍兴号称“东方威尼斯”,自然以水闻名,河道的发达,催生了航运的发展。乌篷船是绍兴的另一张名片,船身狭小而长,可以说是航船中的自行车;以人力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周作人有名篇散文《乌篷船》便着重介绍绍兴这种“很有趣的东西”——乌篷船,详细地说明了乌篷船的特色:“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
那个年代乌篷船的大兴是由绍兴独特的水乡特征所决定的,然而在今天,机器代替了人工,所以乌篷船在今天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了在旅游文化上的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