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旗袍的发展

(二)海派旗袍的发展

民国时代的电影银幕上涌现了许多新潮的女性形象,她们的造型时尚,服装西化、前卫,引人关注,带领陷于封建等级服饰制度中的中国女性从传统中解脱出来,尽情地追求新潮的美和女性的魅力。

银幕中,女星的服饰从中国传统的上下两节制服装、旗袍马甲逐渐偏向量体裁剪一体式旗袍。这一改变不仅改变了传统女性用宽衣宽袖掩盖自己躯体的行为,还凸显了女性身体曲线的特征和现代美的追求。随着旗袍的问世,它的搭配也渐渐多了起来,烫发、卷发成为新潮流,妆容也多样起来,蕾丝、蝴蝶结、花边等诸多西方元素被加以利用,充分显示着中国女性服饰的重大变革。

这样的女性旗袍造型在民国电影中随处可见,以至于人们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称海派旗袍为电影服饰。回望旧上海的电影,美人的装束无不与旗袍密切关联。电影里,周璇、胡蝶、阮玲玉等女子与旗袍相得益彰,冷艳凝香。她们在那个闻香识女人的年代,在那深深浅浅的光影里,演绎着飘逸典雅的万般风情,以及曾经沧海的幽怀感伤,无数影迷想起她们时,总忍不住发出“女人如花花似梦”的感叹。

纵观反映民国世事的影视剧,《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倾城之恋》里的陈数,她们无不是风姿绰约的女子。而那一身旗袍,用独有的细腻笔触深刻地勾画出她们的玲珑有致。如此不仅衬出那婀娜体态,更与演员氤氲凄迷的眼神、冷傲高贵的气质完美结合,恰如其分地通过影像呈现在观者面前,堪得上一句“相得益彰,彼此成就”。

众多女星的造型服饰通过舞台、报刊、广告等渠道推广,观众相继效仿,从而引发社会服饰新的变化与潮流。

“社会生活与政治都与衣服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服饰的改变,彰显着民国时代中国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观念的开放、传统社会秩序的逐渐瓦解,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