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对高中生创新力培养的启示
2025年08月21日
“钱学森之问”对高中生创新力培养的启示
探究缘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引发国人对中国教育体制的长久关注和深思。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高中生的行为品质、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趋于成人化,思想观念在形成,行为模式在固化,综合素质在提高,所学知识将会融进其生命,塑造其行动。但环顾当下高中教育,“高考至上”“分数至上”有增无减,面对“应试教育”的强大束缚,作为高中生的我们该如何在完成高考“规定动作”外,借助学校育人模式、高校图书馆等社会资源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新力呢?本课题组围绕高中生创新力培养这个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上海高中生为研究对象,提出高中生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创新力的建议和方法,让“钱学森之问”不再成为国家之惑、教育之惑、青年之惑。
“钱学森之问”引发国人对中国教育体制的长久关注和深思,其本质上是对目前学校难以培养出创造发明型人才的疑惑和不解,也是对中国教育模式和体制的反思与叩问。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只有拥有创新人才,才能充满活力和前进动力,才能在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力的人才,应作为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和实践。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回答“钱学森之问”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