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的历史发展
上海话,俗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上海话是现代吴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方言,这不仅因为上海的城市地位,也因为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
上海话源于吴语,吴语是长江以南百越话和来自北方的汉语的混合产物,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南下,直至传播到以“上海”相称的聚落——现今的上海,在这片土地上开始发展,关于此事最早的记录见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宋会要》。吴语逐渐转变成为上海话的时间大约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南宋时,因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航运路线吴淞江开始淤塞,所以原先在吴淞江上的大港口青龙镇被“上海务”替代,政府也在上海设立了主管商船税收的市舶务,从而使上海的经济、贸易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已成为滨海大港,蕃商云集,户数达6.4万户,人口数十万。大量的人口流入使得一种有别于松江方言的上海话就这样生成了。
因为上海开埠前一直处在农村包围之中,所以上海城区也处处依赖农村,语言受农村影响很大。上海话就是在这个农耕时代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大量词语都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风俗有关,使上海方言富有特色,传播广泛。
上海开埠后移民大量涌入,西方各国在租界很快形成了繁华城区,使得上海成为国际性的移民城市。因为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被迫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天主教更为便利地流入中国。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教和文化交流的需要,对上海话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使得上海话当时流传极广,风靡一时。也因为当时人口急剧增加,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交际频繁快速,加上中西融合,给上海话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各路移民的语言对上海话造成了一番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再与当时的“洋泾浜”英语融合,形成以上海本地的松江话为主,多种吴语方言,例如苏州话、宁波话等为辅,并融合了现代词语的新上海话。新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话的基本特色,融合了北部吴语的主流特征和当时社会的语言特色,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方言,也替代传统的苏州话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吴语方言。上海由一个小镇迅速蜕变为全国的商业经济重心,中西大汇融的海派文化随之渐趋形成。